十月,深秋的昆明已渐有冷意。国庆假期返校后的这周,也许是国庆假期的放松,学员们明显没有了九月的焦灼和烦闷。《麦田里的守望者》《边城》这两部文学经典让所有学员心生欢喜,无论是集体讨论还是读书交流会,或侃侃而谈,或和风细雨,或引经据典,或发表见解,或深情讲述,或慷慨激昂……

导读专家牟泽雄教授告诉我们:“文学或者艺术作品,它成为‘艺术作品’而与现实的生活拉开了距离,使我们‘看见’了生活中无法看见但又更贴近生活本质的另一种现实,体味到生活中常常被忽略、被掩盖的情感。”阅读经典,总能给我们更多的启发和思考。一位学员说:“一部经典作品就像一道特殊的光源,不同时代的读者去赏析它时,都会被这道光源照亮内心中不曾被照亮的部分。即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人生阶段去读它,也会因为想法和境遇的改变而照亮内心中不同的地方。”
10月16日,每周五红土会堂的讲座如期举行,一看题目《课堂密码:课堂教学的结构与效率》,以为是老生常谈的理论,没想到却着实听了一场精彩报告。华东师大教师教育学院周彬教授用他幽默、诙谐、生动、形象的语言告诉我们许多深刻的道理。讲座中金句频出:“晚上九点、十点还在写作业是在挑战他的智商还是健康?十点还在做作业是做不完还是不会做?如果八点就不会做的作业到十点就突然会了吗?除非他去拜了两个小时的菩萨!”浅显的话却道出了现在学生课业负担重却低效的实质。

“教学是科学,也是艺术,‘教什么’像科学,‘怎么教’像艺术。科学可以模仿,艺术的进步靠的是天赋和勤奋。”如此举例让学员们一下明白了教与学的关系。“校长主要抓管理还是抓教学?校长管理好了学校,教学交给老师不就行了?”“研究《红楼梦》的人写不出《红楼梦》,写《红楼梦》的人还需要研究《红楼梦》吗?”“老师如专业教练,学生如业余选手,你要让业余选手学会你专业的东西,就得用业余的话来解说专业的术语,才可能教会业余的选手”……让人感慨的同时,更明白了诸多道理。
第四期72班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