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我的育人故事”,倾听你的教育人生。2020年的秋天,注定不同以往,我们来自云南省不同州市,齐聚云师大,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和美61。49个学员,就有49个故事。为了我们能在这个临时组建的班级里更好地相互了解、相互学习,61班全体学员达成了一个共同的约定:每逢集体自读课就轮流上台分享“我的教育故事”。此后,每逢集体自读的最后半小时,同学们都会充满期待,聆听那个或有趣、或感人、或发人深省的教育故事。

说到教育故事,不得不说一说我们班的纪律委员晏发富老师的故事。他的讲述没用PPT,却用最真实最朴素的语言给我们讲述了从教20多年来的亲身经历:1992年在乡政府的300斤民政粮的帮助下,他走进了昆明市师范学校普师班。三年后毕业回到他的家乡,怀着一颗感恩的心,他立志要成为一名好老师,为家乡的教育事业奉献自己的一生。从教以来,晏老师先后资助了两名家庭贫困的孩子顺利完成义务教育并考上理想的大学。特别是2019年,晏老师被评为“昆明市优秀乡村教师”,获得奖金5万元,他没有想着用这5万元来改善自己的生活,而是把5万元全部拿出来资助学校那些需要帮助的孩子。学成回乡、资助学生、潜心育人、桃李争妍。一句句真挚的语言,一个个动人的画面,同学们无不被晏老师这种奉献精神而折服,对晏老师的钦佩之情也油然而生!

我们都是教师,都在为教育服务,不同的是,你在城镇,而我,在乡村。说起乡村教育,那个只有两间教室、30平米操场的学校似乎再次映入眼帘。这是昭通市巧家县干冲小学,也是班上郑现洲老师曾经任教的学校。这里没有教师住宿楼,老师只能租住在校门口农户家的蚕房里;这里严重缺水,师生饮水都成问题,更不要说洗澡洗衣。这里的一切,似乎都那么贫乏,却又那么富有,这里的百姓自愿给学校捐建教师宿舍,这里的村民自发给学校接通自来水……农村教育固然艰苦,但有些甜,是城镇教师永远也体会不到的。
一个故事,一人思想,一校理念,一方教育。时光荏苒,此次培训时间已经过半,那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如一条条甘甜的溪流,沁人心田。似乎时刻在警醒我们:我们是人民教师,无论身在何地,都要为人民的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第四期61班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