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在师范学院读书的时候,由于年纪尚轻,见识不长,对理论性的教育知识的价值认识不到位,特别是思想深度大的理论书籍懒于研读,懵懵懂懂就参加工作成了一名教师。善于模仿的我经过大量观摩课堂教学,与其他教师交流,也学会了当班主任,学会了上课,从教18年教学成绩一直不错,一直以为当老师也就这样。因为“云南省万名校长培训计划”,我又回到了师范大学,重新当一名学生,学习教育理论知识,让我有了一种回来恨晚的感觉。特别是在研读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的时候,我发现搞教育的人居然读不懂“普通教育学”?经过硬啃这本书和专家的导读,我深刻地认识到:要想真正弄通教育原理,切实掌握教育方法,成为真正的教育者,光有经验和通过模仿得来的方法是不行的,必须有丰富的心理学、教育学知识和深厚的哲学理论作为基础以理论来指导实践,不断地“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才能走得更远。
《普通教育学》是19世纪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心理学家、教育家赫尔巴特的著作。他本着把教育建成一门独立学科的设想,提出了自己的完整的教育理论体系,对后世影响很大,他被称为“教育学之父”和“科学教育学的创始人”。他的《普通教育学》著作集中体现了他的教育思想。他的教育理论不是凭空臆想的结果,而是建立在深厚的心理学、伦理学、哲学知识的基础之上的。我认为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和将来,搞真正的教育首先必须有当代的科学、哲学作为指导,心理学作为支撑,遵循教育规律,体现社会意志,然后不断研究方法,积极创新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在《普通教育学》中,赫尔巴特把“道德性格的力量”放在了教育的最高目的上来论述,从心理学和实践哲学理论上阐述了性格、道德、道德性格以及性格形成的自然过程等重要内容,并将“意志的教育”作为核心,提出了“训育”的方法,以达到教育的目的。
在具体论述中,赫尔巴特指出:“人在原则上是具有可塑性的,这种可塑性是受生理、心理和社会条件限制的。”从这种可塑性原则出发,他建立了教育过程的理论:“儿童并未带着他们的意志来到世界,……处处都会表现出来的不服从的烈性,是不守秩序的根源,……儿童管理就是许多必要的预防措施之一。”儿童管理主要是为了达到三个目的。他认为管理和教育两种方法应该在儿童教育中互相取长补短,儿童在某些方面没有形成意志的时候可以适当采用威胁、监督、惩罚等强制措施,但这些方法都不是有效的措施,有很大的弊端,而“权威和爱”才是根本的教育方法,于是他提出了“以教育代替管理”的思想。同时赫尔巴特指出“真正的教育对待儿童从来不是生硬的,却常常是严格的”,这些都给教育的实施者提供了方法论的指导。
赫尔巴特还指出:“我坚信把德育置于首位的探讨方法确实应该是教育的主要观点”但“从教育的本质来看,统一的教育目的是不可能产生的,因为人的追求是多方面的,教育者所关心的也应该是多方面的”,为了实现教育最终养成德行的最高目标,教学必须为自己设立一个近期的较为直接的目标,即培养“多方面的兴趣。”他的“兴趣”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今天的兴趣和爱好,他将兴趣分为两大类:经验的兴趣和同情的兴趣。经验的兴趣包括经验的、思辨的和审美的三种兴趣;同情的兴趣分为同情的、社会的和宗教的,是要把学生的个性作为出发点,把多方面的兴趣按要求平衡地培养起来,形成道德性格。在这一原则指导下以及兴趣产生过程的心理学原理(即:注意、期待、要求、行动)。他又提出了教学形式阶段理论:明了、联合、系统、方法,为以后的课堂教学模式奠定了基础。他还依据兴趣观设立课程体系的相关理论。赫尔巴特提出的提示教学、分析教学、综合教学也给后世的课堂教学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
总之,赫尔巴特在《普通教育学》著作中用严密的逻辑、科学的方法,以实践哲学、伦理学、心理学等科学作为理论支撑,建立起了独立、完整的科学教育学体系,他的道德教育理论、课程理论和教学理论对今天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发挥着巨大的理论和方法指导作用。通过反复地研读著作,我既弄懂了里边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原理、教育方法,更让我明白今后要继续研读更多的教育学著作来填补认识上的空白,让我的教育之路走得更实、更远。
责任编辑:饶招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