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水源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时新。”读完杜威的著作《学校与社会· 明日之学校》,我的思绪在强大的理论轮回与现实版的教育情境中碰撞、生发……
杜威不愧为美国著名教育家、实用主义教育创始人。他一生致力于教育理论和实践的探索,提出了“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的教育思想及“儿童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的“新三中心论”。审视当前的教育,我们不难发现,杜威的教育思想对今天的教育教学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及影响。
《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收录了约翰·杜威在芝加哥大学时期和哥伦比亚大学1915年以前的一系列的作品,包括《我的教育信条》《学校与社会》《儿童与课程》《教育中的道德原理》《教育中的兴趣与努力》以及与其女儿伊芙琳合著的《明日之学校》。研读著作,静心冥思,杜威先生“以儿童为中心”的论述频闪眼前,吹皱了我心池的那番联想。我是一名小学数学教师,我常常想:在自己的课堂中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使课堂成为学生可持续发展的主阵地?在这本书中,我无疑找到了理想的答案。杜威提出“以儿童为中心”要考虑儿童的个性特征,使每个儿童都能发展他们的特长,尊重儿童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在组织和指导活动时应以儿童“四种兴趣”(即:交谈、交流的兴趣;制作、建造的兴趣;探索、研究的兴趣;表现的兴趣)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让学生拥有话语权、动手权等,还要注意到学生的个性。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的思绪回到了曾经上过的一堂小学六年级数学课《圆的周长》上。记得当时为了让学生充分动手、动脑、动口,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我确实花了不少心思,光准备器材就费了不少时间,但我认为这一切都是值得的。我到学校仪器室借了皮尺并到校门口的摩托车修理店借了数个不同尺寸的轮胎。在学校操场上,我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引导学生积极动手操作:首先,各组量出手中轮胎的直径并记录下来;其次,每组中的一位学生把轮胎扶起来,另一位学生用粉笔先在车轮着地一面最低处与地板面同时打一个标记,然后让轮胎往前方水平滚动一周,使打上标记的一点着地,并在地面打上标记,之后量出两点之间的距离。学生在兴趣盎然中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小组交流讨论,探索出每个车轮的周长,并在积极的思维碰撞中探究出了圆的周长计算方法。在这样的活动中,既体现约翰·杜威所倡导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又能让学生结合贴近生活的事例,动手实践体验,在玩耍之中轻松学到知识。这样的课堂无疑是最高效的。
教育从来不是一个结果,而是一个生命展开的过程。生命被赋予了一种责任,那就是精神的成长。杜威的《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将不断鼓励我用精神的成长创造使命的精彩,我必定捧读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