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的“教育中的浪费”章节里,杜威指出:“教育中主要的浪费一般都源于彼此的隔离。因此,在谈到教育中的浪费时,我们就要注意到学校制度各个部分的隔离,注意到在教育目的上缺乏统一性,在学科和教学法上缺乏一贯性,在教育均衡发展上缺乏一致性。”结合自己13年的教育教学工作实际,我认为学校教育中主要存在以下形式的隔离:
一是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的学制间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存在着隔离。各学段的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是不相同的。例如幼儿园教育目标要达到身体健康,有基础的生活自理能力,知道必要的安全保健常识,乐意与人交谈、讲话有礼貌等。我们要尊重他们的人格和权利,尊重他们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促使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而小学教育是提高全民素质的基础教育,教育目标总的来说是为儿童养成关心他人、关心集体、认真负责、诚实、勇敢、勤俭、正直、合群、活泼向上等良好品德和个性品质,养成讲文明、讲礼貌、守纪律的行为习惯。具体地说,是初步形成自我管理以及分辨是非的能力。以上关于对幼儿及小学生教学目标不同的陈述,就是说明不同学段因教学目标不同而存在着隔离。
二是不同学科间教学目标的隔离。正如文中所讲:不同科目的教学目标也不相同。例如小学语文的教学目标应该是培养学生语文学科素养,而道德与法治课则是贯穿中国五千年的历史文明,它会影响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尊师重道、尊老爱幼、孝敬父母、遵纪守法等观念引导着中国孩子的发展;数学课则是培养学生经历数学学习过程,体验数学学习方法的学习意识,形成良好的思维方式;科学课的教学目标则是通过探究、实践最后获得真知。通过教学证明各学科缺乏基本的统一性,我仍然认为一些学科有利于文化修养,另一些学科有利于实践探究,教学中还是存在着学科间教学目标的隔离。
三是乡村教育与城镇教育之间的隔离。现在乡镇和城市学校虽然在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上的差距明显缩小,但是教学水平和质量还存在明显的差距。例如骨干教师分配不均衡,“往城里跑”现象依然明显,优质学生跑,优质教师跑,致使乡村教育发展滞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任重而道远,所以乡村教育与城镇教育之间存在较大隔离。
四是学校与社会生活的隔离。从儿童的观点来看,完全不能把在校外获得的知识经验完整地、自由地带到校内利用;同时,在日常生活中又不能完整地应用在学校学习的东西,还有学生整日“关”在学校,对社会实践知识不了解。这些都是学校与社会生活环境产生了隔离。
学校教育要摆脱这些隔离,就必须与社会融为一体,从学校中带着问题走进社会,从社会实践中带着问题走进学校。所以,我认为要打破这种隔离,可以从过渡、整合、地方倾斜与融入社会四方面入手。
第一,学制间搞好过渡。比如大班升小学、六年级升初中、初中升高中等都要利用一定时间做好过渡衔接准备工作。可以通过召开家长会,取得家长的支持和学生的认可,教师利用一至二周的时间进行学法指导,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适应新的学制,不让一位孩子因为学制的隔离而掉队。
第二,多种方式的整合。学校可以将基础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有机整合,在教学上创设情境、讲解、质疑、讨论、实践、结论,教师评价等方法的整合,学习上自主、合作、探究等方法的整合,评价上教师评、学生评、自己评和家长评等多种方法整合,努力减少学科之间的隔离。
第三,向乡村教育发展倾斜。加大乡村基础教育建设,改善农村学校软硬件设施,提高乡村教师待遇,城乡教师按期进行交流轮岗,加大农村学校督学力度,让农村教育在三至五年内快速发展,从而真正打破乡村教育与城镇教育的隔离。
第四,让学生融入社会。可以通过研学旅行,增长社会知识,充实教材知识。让社会实践进校园,比如结合学校实际,学校可以开展勤工俭学基地,创建田园校园;结合地方文化经典,打造学校文化特色等方式减少学校与社会生活的隔离。
作为一名乡村学校的校长,只有敢于并善于打破各种隔离,避免教育中的各种浪费,才能提高学校教育的效果,最终促进学校教育和谐发展。
第四期80班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