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学家约翰·杜威的教育著作《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后,我对教育的本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杜威从教育的不同要素进行分析,提出 “学生中心” “活动中心” “经验中心”的现代教育理论体系。我对书中“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两个部分感触很深。
杜威主张“学校即社会”,认为人们在社会中参加真实的生活,才是身心成长和改造经验的正当途径。以教育是生活、生长和经验改造的理论为基础,在教材的选择上,“学校科目的相互联系的真正中心,不是科学、历史、地理……而是儿童本身的社会活动”。在教学方法上,主张“从做中学”,认为儿童不从活动而由听课和读书所获得的知识是不牢固的。杜威以此教育思想体系为基础,在美国广泛开展学校教学实验,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使其成为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进行实证研究的现代教育家。
杜威“明日之学校”体现了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对许多国家的教育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时至今日,杜威的教育思想仍对我们的教育工作产生重要影响。结合所学知识与我国基础学校教育现状及改革趋势,谈谈我心目中的“明日之学校”。
一、学校硬件建设标准化、统一化
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城乡差异,基础教育学校的硬件建设也呈现出很大差异,教育教学设施的差距成为教育均衡发展的第一障碍。所以,地方政府应在科学布点布局,硬件标准统一上下功夫,为辖区内的学生提供无差别的学校硬件设施,让家长从感官认识上消除择校的思想,为教育均衡发展打下基础。

二、学校软件建设特色化、差异化
学校领导要深入研究《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将本标准作为学校治理的基本依据,树立先进的学校治理理念,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完善各种工作机制。在办学思想、校园文化建设、课程设置、教师培训等方面体现自身特色,走出特色化、差异化办学之路。
三、课程设置兴趣化、多样化
学校在设置校本课程时要以学生的兴趣为中心,将儿童的兴趣分为基本兴趣、科学兴趣、社会兴趣、文体兴趣等方面,广泛开设各类课程,让学生在参与兴趣课程的学习中发现兴趣所在,培养爱好特长,拓展自身素养。现在,许多小学开展的“三点半”课堂为学生参与兴趣班学习提供了很好的平台,这一经验值得中学借鉴。
四、教学方式智能化、开放化
由于互联网及终端设备普及应用,将来的课堂智能化水平将越来越高,学生可利用智能终端完成大部分知识的学习,课堂将成为学生交流所获、创新应用的场所。学生的学习场所不局限于教室,可拓展至其他年级教室,甚至校外一切可提供学习实践的场所,如农村、工厂、博物馆、科研机构等等。智能化、开放化的教学将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实效性。
五、学校评价的差异化、多元化
针对学校存在的差异化情况,应该用不同评价方案去评价不同的学校,如优质的示范性学校可提高评价考核的要求,促进其有更好的发展;薄弱落后学校的评价可适当降低标准,鼓励其发挥长处,努力补齐短板,实现稳步发展。同理这一评价思路也可适用于对教师、学生的评价。此外,学校的“办、管、评”分开也值得我们思考,教育主管部门聘请有资质的第三方对学校进行评价,学校自身也可邀请家长评价、社区评价、对口学校评价等方式多元化获取学校办学质量的相关信息,为学校下一步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决策信息。
“明日之学校”的发展任重道远,我们将不懈努力探索,大胆探究实践,为办人民满意的学校而阔步前进!
第四期67班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