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成果

钱穆先生“以温情与敬意厚待民族文化”之思考

发布时间:2020-11-18  点击:


近代以来,由于中国社会积贫积弱,列强纷纷入侵,社会动荡,民不聊生。国内出现了批判和否定中国民族文化,盲从西方文化的现象,民族文化的价值遭到了怀疑和否定。“温情与敬意”就是钱穆先生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所主张的如何对待民族文化的态度。钱穆先生提出:用温情与敬意厚待我们的民族文化,最主要的是要对民族文化从整体上是一种肯定与热爱的态度。

中国是世界上历史最完备的国家,具有“悠久”“无间断”“史书体裁详密”的特征。世界四大文明发源地,仅有中国一脉长存,其存在必然具有其特殊的价值。在长达几千年的时间里,中国文化曾长期处于世界历史的中心,创造了无数的奇迹和辉煌,东方帝王谷、长城、故宫、京杭大运河、丝绸之路等等,无不为世界惊叹。可是,近代历史让我们痛惜,我们被超越,被欺辱,国土大片沦丧,甚至面临亡国灭种的威胁,凄惨程度史无前例。面对西方世界近代以来的极尽繁华,我们中的很大一部分人,开始不自信,认为我们的传统民族文化过时了,应该要抛弃了,过激地主张全盘西化。在危难的时候,钱穆先生的《国史大纲》坚守着中国民族文化的根基,用“温情与敬意”教育着无数学子守正爱国、批判地继承我们的民族文化。是钱穆先生的坚守,更是中国民族文化的魅力,让中华文明正朝着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前进。事实证明,只有坚守我们的根基和灵魂,并不断创新、与时俱进,才是中国的出路。

中华民族的文化是一种开放、包容的文化,中国人的骨子里就有“仁”和“善”的基因,这是几千年来“和”的思想长期不断植入的结果。学习历史,我们了解到“分裂—融合—分裂—再融合”,是中国历史进程呈螺旋式上升的规律。每一次的分裂都会迎来更大的民族融合、文化融合。中国近代历史的曲折,同样孕育着新的生机。侵略、抢夺、土地占有是法西斯主义的本质,它本质上与中国“和”的思想是相悖的,也是与正义相悖的。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爱好和平的民族,我们自古爱好和平。我们近代以来受到的侵略和屈辱更加让我们知道和平的珍贵,我们正在觉醒,并且正在回归本位,用我们的努力来建设强大、和谐的国家,用公平和正义来维护世界和平。我们正在承担起大国责任,向世界展示着我们的大国担当。

纵观当今世界,国际局势动荡,霸权主义横行,争夺资源、民族矛盾等问题突出。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后,美国的“美国优先”,印度的民粹主义,中东的宗教冲突,让我们认识到繁荣一时的西方文明,只不过是对财富的疯狂掠夺,对人权的肆意践踏。

《中庸》说:“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董仲舒还说:“德莫大于和,和者天地之正也。”其实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早已有如此至高至远至大的伟大思想。“和”是开放的、是包容的,正如钱穆先生所说“可以吸收外来因子而变化却不能为另一系统所完全取代。”在中华文化土壤上孕育出来的中国方案、中国智慧,已经成为世界价值观的引领者。与“美国优先”不同,与“印度民粹主义”不同,中国人注重大国责任,大国担当,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我们能够放弃恩怨,与周围国家和谐共处,不以大欺小,平等相待,尊重各民族文化,与世界共同进步,走共赢之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自信”之一的文化自信,正是对钱穆先生“温情与敬意”的很好诠释。

“读史使人明智!”让我们都带着“温情与敬意”,重拾《国史大纲》,继承和发扬我们的民族文化精神,再造人类美好的世界!


第四期78班供稿

Copyright ©云南师范大学万名校长办公室
地址:云南师范大学呈贡校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