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幸聆听李劲松教授对《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一书的导读,心中感悟很深。在导读中,李教授反复提起“核心素养”一词,并进行提问——什么是核心素养?现场静默,无人答出。这给所有人敲响了警钟。作为一所学校的管理者,一名新时代的人民教师,对我国的教育方针、教育思想却知之甚少。
2015年3月,“核心素养”一词首次出现在国家文件中,被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何为核心素养呢?即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但是,曾几何时,知识本位、应试教育成为了学校追求的目标,升学率成为了社会、家长评价学校的唯一标准,师生争分夺秒,为的是获取更好的成绩、更高的分数。
随着经济的发展,世界在变化。人们发现,一贯的知识至上已不再是社会认可与接纳的唯一标准。教育必须做出改变,而且急不可待!《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一书对此做出了详细阐述,重新界定了“知识”“学习”和“教育”的定义,下面我就针对“教育”一词谈谈自己粗浅的认识。
人们常期待好教育的出现,这也是老百姓关心的民生话题。那么,什么是“好教育”呢?我认为,所谓“好”即老百姓长期满意。随着社会的进步,老百姓对教育的关注越来越迫切,不再满足于仅仅把孩子送到学校学习知识,他们不但关注孩子在学校里学会了什么知识,更关注孩子的全面发展、做人的品质。这与当前我们教育的根本任务——立德树人是相吻合的。所以,我认为立足于孩子长远的发展,以人为本,让学生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的教育就是“好教育”。
那么怎样才能办好教育呢?关键在教师。只有心中充满爱的老师才能办好教育。李教授在导读中说道:“只有教师用职业的精神改变自己对学生的态度,才能办好教育。”这一观点我特别有感触。上学期末,一名年轻的班主任打来电话,向我哭诉她们班一个孩子跟她之间发生的冲突,导火索是升国旗穿校服的事。学期初,孩子因为升国旗没穿校服,班主任老师决定要他围绕操场跑五圈,以示惩罚。这个孩子对这个决定十分不满,由此做出种种不好的事来,例如:在课堂上讲话、对老师竖中指等等,以此作为无声的抗争。了解情况后,我把这位老师和学生喊在一起解决问题。起初,这位老师很生气,感觉人格受到了侮辱,非常抵触,非要把家长请到学校解决这件事。经过我一番劝解,老师逐渐冷静了下来,耐心聆听孩子这样做的原因。听了学生的讲述后,老师陷入了沉思。不一会儿,老师的举动让我怔了一下,只见他站起来走到学生面前真诚地向学生道歉。学生没想到老师会向他道歉,顿时手足无措。我乘机批评了这位学生做得不对的地方,孩子认识到了错误,流着泪向老师道了歉。事后,老师说的一句话让我特别感动:“哪有孩子不犯错的呢?因为我是老师,我爱孩子!听了孩子的话,我也反思了自己不对的地方,我也会对自己的管理方式做出调整。”从此以后,师生相处愉快,孩子成绩有了很大提高,并且对老师特别尊敬。你看,有这样懂得爱,懂得反思的好老师,何愁搞不好教育呢!
所以,教育必须要变革。教育必须要正视核心素养,立足于尊严平等、公平与正义,强化可持续性发展,为所有人建设更美好的未来!
第四期80班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