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是沈从文先生1934年发表的一篇中篇小说,写的是发生在四川与湖南的交界处一个名为“茶峒”的小山城的故事。“茶峒”山清水秀,宛如世外桃源。主人翁翠翠是一个孤儿,其母亲与作为军人的父亲通过“对歌”恋爱后未婚先育,其父亲碍于军人的荣誉自杀了,母亲生下翠翠之后殉情。14岁那年,情窦初开的翠翠和船总的儿子二老傩送在端午节时偶然相遇,相互留下美好印象,而船总的儿子大老天保对翠翠也是情有独钟,于是兄弟二人决定通过为翠翠唱歌来获取她的芳心。天保知道自己唱歌不如傩送,沮丧的天保离家下滩不幸丢掉性命。为此,傩送心生愧疚,独自远行。而70岁的老船夫——翠翠的外祖父一心为了翠翠的幸福归宿操心奔走,却不幸在一个风雨交加的晚上去世了,留下翠翠一个人等待傩送归来。
《边城》中,自然风景优美,人性更美,没有一个坏人,没有一件坏事,其中的故事结局虽不见圆满,但一切都那么自然有序,处处体现着中国的“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
一、“儒”家思想
小说中老船夫爱自己的独生女儿,即便是独生女背着自己与人“发生了暧昧关系”,未婚先育,老船夫“却不加上一个有分量的字眼,只作为并不听到过这事情一样,仍然把日子很平静地过下去”;老船夫爱自己的孙女翠翠,用心把翠翠抚养长大,一心想陪在翠翠的身边保护她、呵护她,但想着自己年事已高,为了要给翠翠一个好的归宿,几次到船总顺顺家落实情况,奔走操心;老船夫还爱着身边的所有人,他几十年如一日守着渡船,从不收别人的钱物,还为过渡人备有茶水,到集市上去买东西,别人要送给他或多给他东西,他从来不收。翠翠天真、善良、活泼灵动,处处替外祖父着想。其它人,如顺顺是一个公正无私、明事明理、正直和平……“拥有硕德之人”;天保是一个豪放豁达、不拘常套小节、乐于成全兄弟情感的人;傩送是一个秀拔出群、聪明又富于感情的人;杨马兵是一个热心助人、情感专一、心胸豁达的人;即便是妓女,“也永远那么浑厚!”
真可谓是“没有一个坏人、没有一件坏事”,处处体现着中国儒家“仁爱”“仁者爱人”的核心思想。
二、“道”家思想
《边城》中所有的人都处于一种纯粹的自然状态:翠翠像是一个被风吹大的孩子,对待自己的人生“顺其自然”——面对天保的提亲,她不知道该不该答应,甚至根本没有考虑过要不要答应,好像一切与自己无关;面对傩送的感情,她也并不知道自己的感觉是不是爱情,她甚至不知道这个世界上有一种感情叫做爱情。不仅是翠翠,整个边城里的人似乎都认为所发生的一切都是自然的。人们对于小城里的生和死都表现得极为平静:爷爷死去之后,乡亲们帮忙置办棺木、办理丧事,坦然地接受生老病死的命运常态;就连年纪轻轻的天保溺水身亡,好像也没有给人们带来过多的悲愤或哀伤;翠翠的母亲刚刚生下她之后就殉情死了,老船夫虽然难过,但是他说:“谁也没有罪过,只应该由‘天’来安排”。这里的“天”不讲究善恶相报,老船夫、天保、傩送、翠翠都是好人,然而他们都因为“不凑巧”,没有得到自己期望的结局,它既不是善意的,也不是恶意的,而是无意的,是天意。这不正是中国“道”家思想——“道法自然”的体现吗?
一部《边城》,寄托了作者多么朴素、美好的理想和愿望,然而这何尝不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理想与愿望?何尝不是中华民族核心文化的体现?何尝不是教育工作者的教育目标——“立德树人”的具体体现呢?
第四期67班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