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16日上午,聆听了来自华东师范大学周彬教授所作的《课堂密码:课堂教学的结构与效率》讲座,我受益匪浅。周彬教授的讲解高屋建瓴,他把深刻的理论知识通过社会中的实例深入浅出地展示出来,以叙事的方式为我们娓娓道来,整个过程轻松愉悦,同时也引发了我们所有学员思考,可以说这是一场入心入脑的讲座。
一、研究“教什么”比研究“怎么教”更为重要
周彬教授以自己2012年到2016年期间出任浙江省海宁市高级中学校长的亲身实践经历进行讲述,分析了教师课堂教学的效率不高存在的问题。周彬教授告诉我们,作为一名校长,在学校里面对一个上不好课的教师,不要去批评指责他,而是要去帮助他。
他也认真分析了学校备课组(教研组)开展教研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即不重视研究“教什么”,而重视研究“怎么教”。这样一来,备课组(教研组)把重点放在研究“怎么教”上,即上公开课和听公开课,结果是听得越多,教师的成长越慢,从而导致教学效率低下,学生掌握的知识点成片断性、零散性的特点,学习成绩提高缓慢。周彬教授通过实例告诉我们,作为备课组(教研组),教师要转变观念,重点研究“教什么”,要构建学科知识框架,在备课时要进行学科备课,因为学科知识是连续的,具有体系和框架,切忌肢解系统的学科知识,把每个知识点都当作重点教,最后导致学生学习的知识不成体系。作为教师要做的就是要学会帮助学生区分学科知识的重点和知识点。心中有学科体系,脑中有学科意识,形成课程体系,落实在课堂教学中。
因此,研究“教什么”要比研究“怎么教”更为重要。可以说“教什么”是科学,“怎么教”是属于艺术,科学讲究的是理性和思考,科学成果是可以复制和共享的;艺术是侧重于感性的,它的进步靠的是天赋与勤奋(注意区分研究艺术和创作艺术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科学与艺术的主要区别在于科学是可以复制与共享的,而艺术是不可以模仿的。鉴于此,我们就非常清楚了,周彬教授所指出的我们备课组(教研组)研究的主要问题在于,着重去研究“怎么教”,即艺术,而艺术是不可模仿的。“教什么”即科学却没有重点去研究,出现了本末倒置现象,教育教学自然就没有效率。
二、具备把专业的知识讲得深入浅出的能力很重要
在讲座中周彬教授说到,每个人的人生其实就是一场场考试,作为教育管理者和教师都要清楚三类人的外在表现,即编写教材者呈现的是阳光,教教材者呈现出来的是考什么就“教什么”,出考题者呈现的是你“教什么”我就不考什么,教者与出考题者是一场学科知识的较量。作为教师,既要学会研究“教什么”,研究教材并且要超越教材,脑中要有学科知识体系,明确学科重点与知识的关系,那么接下来就是如何教的问题了。
教师是一个专业工作者,相对于学生来说掌握的学科知识是专业的,学生相对于教师来说就是业余的,即脑中是没有专业知识这个概念的,这种实际情况的存在就要求教师需要对学科的专业知识进行研究,做到深入浅出,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形象生动的教学方式把专业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听得懂,才能理解和掌握好学科知识,形成自己的学科知识体系,从而提高课堂效率。而这种能力养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需要教师认真研究教材,形成学科体系和课程体系,明确学科知识的重点和难点,区分重点与知识点。同时教师要学会改造教材,而不是去教教材,让教材变得更深刻而不是更深奥,做到深入浅出。
“决定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于‘教什么’。”周彬教授如是说,“‘怎么教’还关乎德育方面的问题。一所好学校来源于学生好,学生好来源于德育好。”如何做好学校德育工作,周彬教授分别从两个方面进行了阐述:一是要有良好的师生关系。古人云:“亲其师,方能信其道。”要学会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这是提升教育教学效率的关键因素之一;二是确定学生培养方向,并且内化为学生的努力方向,多与学生进行交流,并及时鼓励学生,多参加学生的活动。
“管理是冰冷的,校长是温暖的。”周彬教授讲座结束时这样总结到,我听后意犹未尽,被周教授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智慧深深吸引和折服,值得我们细细去体会和感悟。
第四期62班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