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成果

陶行知的精神唤醒了我

发布时间:2020-12-08  点击:


过去,我只知道陶行知先生是一位教育家,当读完《教育家陶行知研究》后,有了更深地了解。特别是在作者蒋纯焦导读之后,我对这位享誉世界的伟大教育家充满了崇高的敬意。

在《教育家陶行知研究》一书中,作者把陶行知先生刻画为信者、勇者、智者、行者形象,这令我很感动。郭沫若赞陶行知先生:“两千年前孔仲尼,两千年后陶行知。”后人称孔子为“孔圣人”,那陶行知先生也不愧是中国近代教育史的“圣人”。陶行知处在中华民族最危难时代,怀着“爱满天下”的大爱精神投身于拯救劳苦大众的实践中,体现了一种圣人的风范。首先,陶行知出生在安徽徽州的普通农家里,通过自身的努力,在坎坷的求学途中受到中外教育家的洗礼,成就了自己独特的教育思想。其次,陶行知为了实现自己的教育理想,通过自己的能力和号召力轰轰烈烈地开展了平民教育,再从平民教育向乡村教育过渡,创办晓庄学校,最后在抗战中创办育才学校,直到献身民主斗争中,这都展现了陶行知先生勇者、智者、行者的形象,体现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实践和创新精神。再次,陶行知以“教育是民族解放,大众解放,人类解放的武器”的理念;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奉献精神竭尽全力,贡献所有。

陶行知一生实实在在地为中华民族谋出路、求发展,并把毕生心血奉献给中国本土教育。正如作者所说的:“陶行知作为教育家的一生是独立的、坚韧的、奉献的。他的教育实践探索和教育理论追求,是大众之福、民族之幸、国家之光,是中国现代教育发展的一座丰碑。尽管他的处境屡陷艰难,生活每况愈下,生命未尽天年,声誉曾遭诋毁,但他的精神与学说经过岁月的洗礼,终将牢牢地嵌入中华民族坎坷曲折的教育记忆,并不断地被提取和唤醒。”

阅读《教育家陶行知研究》之后,我被陶行知的乡村教育实践创新精神唤醒了。反观今天我们的乡村教育,与1926年12月陶老先生所批判的乡村教育出现的问题竟然那么相似。其一,今天我们乡村的中小学师资力量严重缺乏,特别是像我们怒江这样边远贫穷落后的山区学校。其原因和陶行知要把师范学校由城市搬到乡下去是一样的。那就是:由于乡村学校各方面的条件都比城市里差得多,特别是那些边远落后的地区条件是很艰苦的。所以,城里的师范生不愿到乡村里,即便是来自乡村的孩子,当考进师范学校后,经过几年的城市化也不愿回乡村学校服务。其二,一些乡村教师都把教师这一职业当作谋生的职业,特别关注自己工资收入。他们为了自己的切身利益,只注重抓学生的成绩,成天拿着课本和复习资料跟学生讲,找大量的试题让学生做,周考、单元考、月考、期末模拟考、期末考等都围绕分数展开。乡村教育走上了一条应试教育的路,这和我们党的教育方针是相悖的。其三,今天,许多乡村还处于相对贫穷落后的状态,是国家扶贫攻坚主战场,“扶贫先扶智,治穷先治愚。”要想在这个战场上取得最终的胜利,必须从乡村教育抓起。乡村教师就成为我们乡村建设的主力军,这是今天时代赋予我们乡村教师的社会责任,这样的定位正好和陶行知心目中的乡村教师——不只是一个教育者,更是一个社会改革者相吻合。

当今我们乡村教育出现的这些问题,虽然和陶行知先生当时所批判的乡村教育问题有相似之处,但我们也不能完全按他的教育实践理论来解决,我们必须结合我国当前的乡村各方面社会环境、自然人文、地方资源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再根据当下我们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要求来解决。当然,乡村教育问题的解决不光靠教育体制改革来完成,还需要我们乡村学校的校长、老师们的改革、创新、实践来完成。正如陶行知先生对乡村教师的要求那样:“我们不只是一个教育者,更是一个改革者。”今天我们乡村的建设正需要我们像陶行知那样,以“勇探未发明的新理,敢入未开化的边疆”的精神去创造,去实践,去奉献!

第四期61班供稿

Copyright ©云南师范大学万名校长办公室
地址:云南师范大学呈贡校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