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成果

学“行知”先生做“教育”

发布时间:2020-12-08  点击:


鲁迅先生说:“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就有拼命硬干的人,就有为民请命的人,就有舍身求法的人——他们是中国的脊梁。”就近代教育领域而言,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堪称中国脊梁“第一流”。埋头苦干,晓庄学校平地惊雷;拼命硬干,育才学校山城矗立;为民请命,农村教育曙光初见;舍生求法,思想闪耀却英年辞世,他当得起“脊梁”二字。先生立时代之潮头,通中西之变化,开思想之先河,慕其人、听其言、观其行、悟其理有助于当今教育者效法先贤,更有助于我等真正成长为扎根云南的“本土教育家”。仔细阅读完《教育家陶行知研究》一书,在细细品味、揣摩先生的教育理论与实践的过程中,一个真正的云南本土“教育家”应有的形象在我脑海里逐渐清晰起来。



一、什么是“一流的教育家”?

现代学校发展离不开教师的专业发展,现代学校的管理呼唤校长素质的专业建构,也呼唤着教育家精神在校长身上的重构,要成为第一流的校长,进而成为一流的“本土教育家”,重构教育思想,树立教育信念,形成教育家精神尤为重要。那么,什么是“一流的教育家”呢?陶行知老先生关于“一流的教育家”有准确的论述,只有“敢探未发明的新理”和“敢入未开化的边疆”才能被视为教育家。换句话说,就是要求我们作为校长要有发现教育契机、拓展教育内容、创新教育方式、拓宽教育边界、凝练教育思想的创新意识和求索精神;要有敢于面对教育教学、教学管理、教学改革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的勇气,敢于接烫手“山芋”的百折不挠的开拓精神;要有“为了苦孩,甘为骆驼;于人有益,牛马也做”“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奉献精神;要有“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实践精神……



二、怎么成为云南本土“一流的教育家”?

本土一流的教育家绝不是一纸任命文书或者一张荣誉证书。换句话说,一流的教育家应该是在解决教育难题,突破教育桎梏的实践过程中成长起来的。我们应该怎么做呢?我想可以从三个“重新思考”做些尝试。

一是重新思考教育的目的,追寻教育的本真。弄清楚我们的学校应该“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要清楚我们是为自己脚下的这片可爱的土地,为养育我滋养我的祖国培养人才,并把“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贯穿于教育教学工作的始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以自己高尚的人格,卓越的学识,默默地去滋润、熏陶、感染师生,真正彰显“身教胜于言教”的教育之道,要以文化人,争当立德树人的力行者,让学校风气为之一新,逐渐形成独具特色的校风、教风和学风。

二是重新思考教师的培养,提高教师的水平。“一个人遇见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而我相信,一名好校长可以带出一批好老师,一批好老师成就一所好学校,每一个好学校后面一定有一支思想素质过硬,业务水平精湛的专业化教师队伍,要想自己成为“一流的本土教育家”,身边必须培养一群一流的“大先生”,因此,校长必须引领身边的每一位老师在三尺讲台上不但传授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而且捧着一颗心去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习近平总书记说:“教师不能只做传授书本知识的教书匠,而要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我们需要“大先生”,也必须去引领更多的“大先生”。

三是重新思考学生的素养,促进学生的发展。陶行知曾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何为“真人”?我想就应该是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真善美的人,是和谐发展的人。因此,校长必须在落实教育部制订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上多“动脑筋”,在推动实施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改进学科教学的育人功能上“下功夫”,在推动课程改革和立足课堂上“做文章”。通过核心素养的落实,逐步让学生养成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独特性;逐步学会思考、学会表达、学会操作、学会质疑、学会创新,让学生成为最好的自己。

“为一大事而来,为一大事而去。”陶行知先生用平凡却又极不平凡的一生,只做了一件事——教育。他以“行”诠释了“教育为公,以达天下为公”的家国情怀,以“知”再次为“万世师表”做了新的注解,用思想之光为“教师”二字再添光华,用育人之诚为“教育”二字再奏华章。是的,先生的背影还在,先生思想之光还亮,让我们学着先生诗意栖居孩子童心,学着先生做“教育”,学着先生——用一生写一个大写的“师”字!


第四期67班供稿

Copyright ©云南师范大学万名校长办公室
地址:云南师范大学呈贡校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