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云南省“万名校长培训计划”第四期的培训学习,有幸聆听了华东师范大学周彬教授的讲座,使我对“教什么”和“怎么教”的关系有了深层次的认识,感慨万千,浮想联翩……
一头鲸被发现死在英国东约克郡的草原上,而它死亡的地方距离最近的海岸线约800米远,奇怪的是在它的身上没有发现任何伤痕。这么一个庞然大物,为何会出现在草原上?经过动物保护组织专家深入调查,发现海岸边的沙滩和草皮上,都有重物滚动碾压过的痕迹。原来,这头鲸是在被海浪冲上岸搁浅后,希望通过翻滚重新回到大海中,不幸的是,弄错了方向,奔着草原一直努力,直至死亡。不论是在职场还是人生的各种选择中,选择方向的智慧比努力更重要,如果方向错了,努力的结果就是南辕北辙,正如那条鲸一样,越努力,离成功就越遥远。
长久以来,我们教研活动通常采用的模式是:选定一名老师授课,其他老师针对执教的课进行评价交流。一次次活动结束后效果不明显,导致了大家对这样的教研活动疲于应付。这不禁让我产生疑问,活动搞了怎么就没效果?问题在哪?原来把研究的重点放在了“怎么教”的方面,只能就事论事,“教什么”和“怎么教”到底谁更重要呢?这不得不引起每个教育工作者认真反思。
“教什么”是科学、是内容,“怎么教”是艺术、是方法。课堂是立德树人的主渠道,一节课到底要给孩子带来些什么?周教授的讲座颇为有趣,让我对多年的困惑顿时释然了。由我主持的曲靖市名师工作室,开展的课题是《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数学深度教材教法实践研究》。听了周教授的讲座,更加坚定了我开展研究的信心,有了更明晰的思路和具体设想。其中,深度研读教材,其目的就是解决好“教什么”的问题,一是要研究教材中知识的生长、发展、结束线索是什么,反映的是“双基”有哪些?要达到什么要求?二是要理清隐藏在知识背后的动态思维是怎样发生、发展和提升的,反映的大多是动态的程序性知识,先怎样?再怎样?最后再怎么样……涵盖了数学的基本思想方法和基本活动经验,也就是数学的核心素养。只有找到了这两条线索,才能精准确定教学的目标、重点、难点。
数学知识本身是非常重要的,但它并不是唯一的决定因素,真正对学生以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长期起作用并使其终生受益的是数学思想方法。如:“鸡兔同笼”是我国民间广为流传的古代数学趣题,最早出现在《孙子算经》中,教材一方面意在让学生感受丰富的古代数学文化,另一方面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解决这类问题的不同方法和策略。教材选这个题材,并不是为了解决“鸡兔同笼”本身,而是要借助这个载体让学生在经历列表、大胆猜测、尝试和不断调整的过程中,学会“假设法”的数学思想。因此,这节课教材的知识线索是先用列表法寻求结果,通过推理形成“假设模型”思想,再运用“假设模型”思想解决简单实际问题。隐藏的思维线索则是介绍“孙子算经”,渗透数学历史文化,激发学习需求;发现数学信息,培养审题习惯和能力;化繁为简,引出问题,大胆猜想,验证;反思提升,感悟数学模型思想。教学目标可以表述为:尝试不同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过程,体验画图法、列举法、假设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渗透假设、有序、转化等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教学重点是理解并掌握“鸡兔同笼”问题的解题方法。教学难点是理解假设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思路(假设模型的建构)。“教什么”的问题清楚了,“怎样教”就水到渠成了。
因此,我更赞同周教授的观点:“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
第四期67班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