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16日上午,云南省“万名校长培训计划”第四期名家讲座在昆明理工大学红土会堂如期举行。讲座主题为《课堂密码:课堂教学的结构与效率》,由华东师大教师教育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周彬教授主讲。
周彬教授的讲座内容切合学员们的实际需要,通过理论与实际的完美结合,牢牢地抓住了在场学员的注意力,大家入心入脑地感悟,感受着不一样的课堂。
首先,周教授强调课堂教学的内容比形式更重要,二者的巧妙结合方能打造高效课堂。针对课堂教学而言,周教授以全新的思维方式否定了“教学既是科学又是艺术”的说法。因为教学内容是理性的、可研究对象,可以用成绩来测评,是我们教师应该关注的重点,而艺术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艺术品只能欣赏不能模仿,艺术的高度更需要人有天赋和特长。作为学科教师,我们更应该关注我们教授的内容,教授的方式次之。回顾我们的日常教学,在急功近利的成绩面前,越来越多的教师偏离了航道,花更多的时间去关注形式而不是内容。比如我们的公开课、展示课,老师们变着花样地展示十八般武艺,全面地运用各类教学媒体,把整个课堂气氛组织得异常活跃,可有时候也正是这些外在的手段蒙蔽了学生以及听课、评课老师的视听,授课重点、难点和学生的参与、体验被搁置了。这样的课堂大多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热闹繁荣”的景象:学生忙于搜集、整理活动材料,小组忙得热火朝天、旁若无人地讨论,教师忙于组织、展开一个个活动,穿梭于各小组之间。这样的课堂看似热闹,实则无效。周教授指出,高效的课堂是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精心组织,每堂课有重难点,教学点的安排要赋予学生更多自主活动、实践活动、亲身体验的机会,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并能让同学们乐在其中。
当然,周教授所说的内容更重要,并不是完全不关注方式方法。在教学的语言组织上,他重点强调,教师的课堂表达一定要让学生愿意接受、便于理解。要做好这一点,教师首先要把教学内容吃透并内化于心,同时又要对学生有充分全面的了解,能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考量知识的讲解方式,用最接近学生思维和阅历的语言表达,确保更多的学生专注于教师的讲授。对于教学内容,老师是专业的,学生是业余的,如果一个老师在课堂上总是“用专业的语言去教授业余的学生”,那么师生之间的距离会越来越远。周教授这样通俗的表达方式,不仅指出了我们教学中的通病,还顺便开出了良方。他建议我们课余时间一定要和学生交流沟通,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家庭、兴趣爱好和特长,这样才利于师生在课堂上共同学习。
另外,周教授还讲到,教学的高效须与德育相结合,才能让学生和学校飞得更高,走得更远。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不能仅仅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更应该关心、关爱学生。学校德育工作除了专门的德育教育课,每个学科、每堂课也都要注重渗透德育工作。回想我们的日常教学,科任教师联系教材内容,结合学科特点,突出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加以“渗透”,而不是在教学内容之外进行“附加”,这样的德育效果远远超越说教的效果。例如,在物理课讲完“阿基米德定律”或是“牛顿定律”之后,结合科学家在这些定律的发现过程中所付出的艰辛劳动、所表现出的探索精神和坚强意志,对学生进行探索创新教育和意志品质培养,或者暗示学生将来会有更多用中国人名字命名的定律、定理,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坚定其为国争光的信心。再比如历史课上,结合我国在封建社会独占鳌头的科技文化成就来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结合资本主义国家在科技革命后的飞速发展来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也可以结合近代中国的屈辱历史来激发学生的爱国之志等等。
周教授讲到,教育的道路上,学科德育是一个过程,而不是内容,我们要和学生一起享受德育的过程,争取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有时候道德的高尚可以弥补知识的不足,而单纯知识的传授有时却会恶化人际关系。
最后,周教授特别提醒在场学员,当今时代不能单纯以分数定论学生。教育工作者要处理好师生关系,了解学生并欣赏学生,从而发展学生的潜能,让走出校门的学生阳光自信、有目标有方向、有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这样的教育将让人终身受用。
周彬教授历时三个小时的讲座深入浅出,既有理论高度,又具实践指导意义,他的每一句话直击课堂教学的要害,深入在场千余学员的内心。在一次次热烈而持久的掌声中,这场讲座悄然结束了,但教授声情并茂的讲解已然回旋在耳边。当然,今后的工作中,我将把这入情入理的真言付诸于实际教学,推广于身边同事,与同事一起努力培育更多的适宜于各种环境茁壮成才的苍天大树。
第四期77班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