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成果

乘“蛟龙”探深宫 学科学育新人

发布时间:2020-12-31  点击:


秋风拂过,昆明理工大学红土会堂外树叶渐次凋落,天气虽冷,却丝毫未能减弱学员们的学习热情。

2020年11月13日上午8:20,全体学员齐聚红土会堂,等候享受云南省“万名校长培训计划”第四期第十一周的最后一顿丰盛的知识大餐。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二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海洋湖沼学会海洋生物科普专家团首席科普专家李新正研究员带领我们“乘‘蛟龙’探深宫”,一起见识“蛟龙”号的神奇模样,一起感受中国海洋事业发展的伟大成就。

李新正研究员首先介绍中国“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于北京时间2020年11月10日8时12分,成功坐底马里亚纳海沟10909米深度,这是中国深海探险又一里程碑式的事件。然后利用课件图片耐心向我们介绍了近几年的研究进展情况,声情并茂地讲述了我国的大国神器——“科学”号、“发现”号、“大洋一号”“蛟龙”系列……他自豪地告诉我们,中国进入了深海探险考察的黄金时代,这是一个令中国海洋人扬眉吐气的时代,也是一个中国海洋科学技术发展终于与“海洋大国”称号相称的时代。



他还介绍了“蛟龙”号的母船——“向阳红9号”的结构性能及航海任务,让我们对海洋生物探究有了初步的认识。之后,他结合亲身经历,分别从任务来源、考察过程、第58次下潜、考察结果和体会五个方面,详细地向我们介绍了乘坐“蛟龙”号进行探究深海生物所遇到的困难,以及深海生物种类的丰富多样。尤其他在结合视频讲解到发现并采集雪莲海绵、棍棒海绵、蛟龙折尾虾等深海新物种时,现场学员们情不自禁地发出阵阵掌声。李新正研究员用浅显易懂、形象生动的语句把深海生物描绘得惟妙惟肖,所有学员不由自主地送上热烈的掌声。他还讲述了“发现”号抵达冲绳海槽考察深海海洋环境与生态系统,对冲绳海槽热液区的热液喷口、周围海域物理化学环境进行现场原位观测和取样分析,进一步从科学的层面深层次地分析了领海的重要性。李新正研究员的生动讲述激起了大家的科学兴趣,让学员们对海洋生物有了更深的了解,也深刻体会到了科学研究的艰难。正是因为有科学家们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这些卓越的科学成果才得以展现在大家的面前。

最后,赵三军教授在总结时表示,李新正研究员见证了国家海洋深潜事业的发展历程,本次培训邀请李新正研究员的目的,就是想让我们基层教育工作者看到中国海洋科学技术的蓬勃发展,深刻感受到祖国的日益强大,从而培养自己的科学素养。

中国已经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我们已经走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在面对国内国际形势复杂严峻的情况下,我们要想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就应首先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一线的教育工作者更应不忘初心,肩负起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人的光荣使命,努力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为基层教育贡献自己的力量。


第四期65班供稿

Copyright ©云南师范大学万名校长办公室
地址:云南师范大学呈贡校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