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期132天的学习培训已悄然过半,在充实紧凑的学习日程中,继续与名著交流的学习略显单一,大脑被文字占领,一场讲座让大家眼前一亮。
2020年11月13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二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海洋湖沼学会海洋生物科普专家团首席科普专家李新正研究员乘着“蛟龙”号载人潜水器,为我们解开了深海神秘的面纱。

在李新正研究员的讲授中,我们了解到,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是一艘中国自行设计、自主研究制造的载人潜水器。随着中国的强大,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在蛟龙号度过试验阶段后,科学家团队也参与到下潜任务中来,李新正研究员便是其中一员。在蛟龙号第58次下潜时,他便踏上这一神秘之旅。起初,我们单纯地认为,在数千米之下的海底,必定是荒芜冷寂的,而李新正研究员带来的科研成果让我们大开眼界,谁能想到在压力巨大的深海生活着数不胜数的生物,有海绵、瓷蟹、海星、海参……各式各样的新面孔牢牢吸引了我们的眼球,完全颠覆了我们的认知。在阳光都无法触及的地方竟然有这么多的生物,不得不说这真是生命的奇迹,而且在这一片没有太阳温暖的土地上,也不总是冰冷的。有不计其数的“黑烟囱”在传递着地球母亲的温度。据李新正研究员介绍,黑烟越浓,表明其中的硫化物含量越高,经过科学测量,发现其中的温度很高,有些甚至能达到几百摄氏度。在播放黑烟囱视频时,李新正研究员说到,过去网上的黑烟囱照片都是外国科学家拍摄的,现在大家看到的是我们中国科学家拍摄的。尽管坐在台下,但还是被那份自豪所感染,与有荣焉。
李新正研究员回忆到,在一次靠近日本海域专属经济区的科考中。科考船才停下来,日本的海上警察便出现在一旁,并且用三种语言依次喊话示意科考船离开。在面对6000吨排水量的科考船时,日本海警也不敢贸然靠近,在得到请示回复后,科考船上的科学家们不予理睬。日本海警就一直守在一旁,不甘心离去,又不敢靠近,直到一天早晨,日本海警神秘消失。在众人不解之时,看到远处的黑点,接着便收到无线电。在确定身份后,方知远处是我们中国的军舰,让科考船专心工作,有情况及时汇报,中国军舰会第一时间赶到。那一刻,整个会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那是国人的骄傲。那一刻我们真切感受到了不论身处何地,国家都是我们坚强的后盾。
一次神圣的下潜,让我们认识到很多,见识到以前不曾想象到的世界,也让我们深刻明白只有国家的强盛才是立足世界的根本。身为人师的我们,尽管是成年人,也有这么多未知的世界,更别说大山里的孩子,我们的使命便是帮助他们拓宽眼界,在广阔的世界中不断成长,并且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第四期66班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