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是一个气候温暖、百花盛开、景色迷人的地方,也是一个拥有多民族的省份。在这里,朴实的大山、蜿蜒的河流、崎岖的山路、七彩的鲜花、蔚蓝的天空、洁白的云朵养育了一代代纯朴而善良的云南人民。王文光教授在《云南民族历史文化及其传承》的讲座中提到,云南作为人类的起源地之一,翻开了中国历史的第一页。云南历史是构成中国历史的最重要部分,这是我们云南人的骄傲。
云南是美丽多姿的,但云南的总体教育水平却是滞后的,尤其是乡村教育水平。究其原因有:一是云南经济发展缓慢,与经济发达省份存在较大差距,在这样的条件下,学校的硬件水平不高;二是少数民族自治地区比较多,多数学校条件不够好,很难招到优秀的教师;三是贫困山区较多,村寨所在位置比较分散,加上云南山高路弯,造成房难建、路难修,学校覆盖范围广,孩子上学路途远;四是多数父母外出打工,留守儿童较多,家里老人不懂教育,对教育形成了很大的阻力。
面对条件的艰苦与教育的滞后,作为一名云南乡村教育工作者,我们深感肩上的责任重大。那么,如何才能把云南乡村教育办得更“美”呢?
一、民族技艺进校园,“美”育学生心灵
云南作为多民族省份,各民族前辈们创造了很多民族技艺,这些民族技艺正好可以弥补农村小学音乐、美术课程难以开展的不足。云南多数地区农村小学的音乐、美术课都是由非专业教师兼职任教,同时又受传统主科观念的影响,音乐课和美术课容易被忽视和占用。所以农村孩子,多数是“左音派”,缺乏审美情趣,对“美”认识的不足使他们的人生留下遗憾。
首都师范大学尹少淳教授通过《美术鉴赏:视角与方法》向我们传递了美育的重要性。美育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认识“美”,还可以促进他们的个性化和全面发展。在“美”的教育上,不是学生不会,而是没有给学生发展“美”的机会,这是我们教育的缺憾。尤其是在培养学生综合发展的时代,光教学生读书是远远不够的,还应该让学生更好地感受艺术的美,而民族技艺走进校园正好可以弥补这一缺憾。我们学校初建乡村少年宫时,引入了当地非物质文化。一开始我们很担心孩子们是否能把彝族的海菜腔和沙莜腔唱好,但经过一年的培养,孩子们的发展出乎我们的意料。孩子们不仅能把调唱好,还能唱出韵味。
二、立足乡土,敢想善做谋发展
农村虽然存在偏僻、落后,资源开发受限等劣势,但农村的发展却是无限的,农村的教育发展空间也是无限的。
白汉场中心校体育教师毕首金,面对学校资金紧缺,体育器材缺乏的实际。顶着体育教学不被重视也不被看好的巨大压力,从自身做起,积极带动其他教师,动手制造体育器材。这样的体育器材既环保、实用,又能为学生搭建良好的体育学习平台。
宣威市明德小学雷应飞校长,率先垂范,带领师生动手创建120亩学校农场,把教育与农村优势有机融合。同时又以足球为切入点,大力发展体育教育,将一所留守儿童占多数的乡村学校办成“充满亲情的家园、富有生动活泼的乐园、具有求知强能的学园”。
毕首金老师和雷应飞校长用他们的实际行动证明,农村教育具有巨大潜力,只要我们敢想善做就能谋发展,乡村教育同样可以很出彩。他们朴实、敬业的精神真真切切震撼了我。
三、紧跟时代步伐,培养新时代高质量人才
人才强则科技强,科技强则国家强,人才的培养需靠教育来实现。虽然我们地处边陲、生在农村,但在人才的培养上,我们不甘落后也责无旁贷。随着国家的强大,农村教育的条件逐步改善,办学条件越来越好,办学质量逐步提升。时代的发展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机遇,也让我们面临新的挑战。在新的机遇与挑战面前,我们应该抓住机遇,立足乡土,紧跟时代步伐,为国家培养更多高质量人才。
困难是有的,但是我们不能放弃、也不能气馁。我们要鼓足勇气,以满满的信心迎接各种艰难险阻。只要有梦想、只要敢创新、只要肯行动,一切皆有可能。让我们放飞梦想,奋勇向前,传承好民族历史文化,聚焦乡土特质,为云南乡村教育事业添砖加瓦,让云南乡村教育更“美”。
第四期63班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