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弥儿》是法国著名思想家、教育家让-雅克·卢梭的经典名著。卢梭的教育思想被称为“旧教育与新教育的分水岭”,他被认为是现代教育的先驱。
阅读本书,再对照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我对“问题学生”的形成与转化对策作了一些思考。
“问题学生”一般指学习成绩较差,经常不遵守学校纪律,具有很多不良习惯和缺陷的学生。“问题学生”虽然在班级中所占比例不大,但是影响却非常大,如果老师不及时进行转化,他们将会严重影响整个班集体的形象,从而使整个班集体班风不正、纪律涣散,甚至还会给家庭、学校、社会带来严重后果。在初中阶段,问题学生的情况显得十分突出,因此我们对问题学生的转化工作尤为重要。
一、“问题学生”形成原因
一般来说,问题学生可以分为以下几类:纪律松散型、品行不端型、学习困难型、全面后进型,问题学生的形成原因可以归纳为四个方面。
(一)社会原因
社会是个大染缸,孩子是这个社会的一个个体,他们接受新鲜事物的速度快,辨别能力却很有限。社会上一些不良社会风气滋生,家长和学生都会受到影响。
(二)家庭原因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未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如今的农村又出现了特殊群体——“留守儿童”,这些孩子因为父母亲外出务工,父母离异或死亡,由年迈的爷爷奶奶照管,缺少父母的关爱与管教,且与祖辈缺乏正常的情感交流,出现了不爱学习、撒谎、顶嘴吵架等问题。有些家长自从把孩子送到学校那天起,就转嫁自己对孩子教育的责任,认为孩子已交给老师,就由老师和学校说了算,一旦孩子出现问题,反把责任推给老师。
(三)学校原因
有的学校和老师唯“分数论”,评价学生仅以“分数”为标准,其实我们知道,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单一的评价方式就是给学生贴标签。另外,还有部分老师不研究教育教学,经常“一言堂,满堂灌”,削弱了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长此以往,学生失去学习兴趣,慢慢就沦为了问题学生。
(四)自身原因
社会、学校、家庭对青少年的影响都是外在的,而学生自身则是造成问题学生的内在原因。学生自我约束力薄弱,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对客观事物难以形成正确的认知。在农村初中学校,特别在少数民族地方,有部分学生小小年纪就辍学外出打工,甚至有部分学生在不该谈婚论嫁的年龄结婚生子。这类学生属极个别,但转化难度极大。
二、“问题学生”转化方法
在《爱弥儿》一书中,我认为卢梭对问题学生的转化提出了以下方法。
(一)重视家庭教育
卢梭认为:“对于一名父亲来说,他生育出孩子,事实上只完成了1/3的任务,为人类培养人,为国家培养出一名合格的公民,也同样是他们不可推卸的责任。”“如果父母亲做的不称职,那么子女也好不到哪里去。”另外,卢梭也承认了家庭教育中父母的重要作用:“父母亲是孩子一辈子的老师。”你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那么父母就应先成为什么样的人,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扮演着“榜样”作用。另外父母要尽量放手,不要包办代替,让孩子吃“必要的苦”,不要让孩子成为“温室里的花朵”。
每个孩子刚开始都是父母的心头肉,为什么慢慢地就成为别人眼中的“问题儿童”了呢?究其原因主要是父母对孩子的过度溺爱,认为孩子现在还小,长大了自然就会懂事。导致错过了对孩子培养教育的最好时期,等孩子成为“问题儿童”的时候,才无可奈何地说“他不听我的”“我管不了他”之类不负责的话。为此,作为老师的我们有必要让家长改变他们的教育思想,提高他们的教育意识,更好地配合学校、老师教育好自己的子女。
(二)在学校教育上下功夫
首先,老师要改变以往单一的评价方式。因为学生个体有差异,认知有高低,如果搞“一刀切”对学生不但不公平,还直接扼杀了孩子们的积极性。对于问题学生,我们要带上“显微镜”,尽量发现他们的优点,并把他们的优点尽可能放大,树立他们的自信心。
其次,教师要改变教学方法。卢梭认为好教育的判断原则是:让学生学会各种学问,并不是关键,真正的关键在于让他乐意获得学问,以及在他获得兴趣后,你及时告诉他怎样研究学问;并要求我们教育者要“从学生的角度去观察他们的心理,不要把我们的思想当成他们的思想”,不要害怕学生犯错误,如果他始终没有犯错误,反而不能学得更好。
最后,教学中尽量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觉得所学知识都是有用的。卢梭利用“墨水加工原理”“真假酒的鉴别”来吸引孩子喜欢化学;带孩子到森林散步,通过判断方向来引出地理学科学习的必要性……因此,情境教学极为重要。在教学中,老师设计问题时,要有启发性,引发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作为基础教育工作者的我们,任重而道远,我希望通过对问题儿童的研究及转化,尽力多为国家建设培养优秀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四期65班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