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成果

撕开寄宿制教育的“口子”寻出路

发布时间:2021-01-05  点击:

卢梭自认为《爱弥儿》是他的所有作品中最好、最重要的一部。《爱弥儿》描写了爱弥儿从出生到进入社会受教育的全过程,主张顺乎天性,让人的本性避免受社会偏见和恶习的影响而得到自然的发展。在《爱弥儿》中,卢梭试图描绘一个教育体系,使他在《社会契约论》中的“自然人”可以避免趋于堕落的社会中生活。卢梭认为人有天赋的自由、理性和良心,顺性发展就可以成为善良的人。人之所以不善良,是教育结构出了问题。卢梭将人的发展分为婴儿期、童年期、少年期、青年期四个阶段,每一个阶段都应有他的教育思想,还有个性差异观。卢梭对于体育教育、感官教育、知识教育、道德教育、宗教教育、女子教育都提出了改革的意见和主张,全书题材新颖、词语锋利,批判尖锐。

尽管不少人士对卢梭的《爱弥儿》选择的教育对象有疑问,认为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存在一定的小资产阶级性和社会的局限性,但卢梭在那个时代毕竟是一个敢于用教育撕开社会口子的人,用教育去影响社会的发展。今天让我借《爱弥儿》剖析一下当今寄宿制教育的一些现状,谈一谈自己的想法。

卢梭认为:“父亲可以因为事情太忙而无法教育孩子。如此,寄宿学校,教会女子学校、公立学校就成了孩子们的栖身之地,他们因此也就远离了家庭。于是,他们就向其他地方灌注了家庭之爱,换种更准确的说法就是:他们往家里带去了讨厌一切人的习惯。这就导致了兄弟姐妹几乎成了陌生人:只要是在一起的时候,他们不仅有一种拘束感,而且还会像对外人那样表现得非常客气。只要父亲和母亲缺乏亲密的感情,只要一家人在一起的时光变成了一种忍受,那么恶劣习性填补这些空缺的时机就到来了。对于这一系列相互联系的关系,我不相信有人居然愚蠢到看不出来。”看到这儿我一直思索的寄宿学校教育的问题又萦绕脑海,我不禁再次寻问:让学生寄宿是利还是弊?卢梭在以上的表述中明确指出孩子离开父母接受教育,会让孩子不知如何寻找家庭之爱,身上还会沾染不良习气,不知道家庭成员之间如何相处,这些对孩子的成长和未来的生活是极其不利的。



无独有偶,面对这个问题,著名主持人白岩松毫不犹豫地回答:“无论如何都不会让自己的孩子去住校。”白岩松曾坦言:最好不让学生住校,理由有三: 一是孩子们在成长的时候睡眠是非常重要,住校容易让孩子们在睡眠方面不足;二是住校容易让孩子们的压力更大,心理压力过大很难跟父母及时沟通;三是性格内向的同学,如果不会和室友处理关系,会造成与同学关系紧张。父母才是孩子们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应该有更多的责任去教育孩子,并不能把这个事情简简单单地放到学校。我赞同白岩松的观点,站在教育的角度,我看到的一些问题更实际。我所管理的学校就是一所寄宿制学校,我从学校将近十多年管理的角度看到了太多的无奈。一是在管理责权方面,学校承担得多,家长推卸得多;二是学生的教育,学校主动得多,家长轻松得多;三是教师取代不了家长,但家长却可以不是家长,亲子关系淡漠;四是学生德育没有家庭的土壤,如同空中楼阁。

学校从教育管理上也做了很多努力:设立家长开放日,每天老师都要走近学生,合理安排学校食堂的菜谱,与学生友谊结对等等,然而这些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寄宿学生的教育。家长开放日的时候,家长手里拎着水果、面包以及学生生活所需品来到学校时,我们并没有看到学生脸上喜悦的笑容,与家长心灵交流的亲密举止,而是学生拿到东西后,面无表情地催促着家长离校。有时学生犯错误,家长到校学生说得最多的一句话便是“你别管我!”孩子和家长之间心灵的沟壑慢慢出现。我想这与寄宿制生活割裂了他们和亲情的联系应该有关系。

卢梭说自然教育、人的教育、事物的教育要协调才是好的教育,现状让学生无法改变出生地,我们改变不了自然环境,那就想办法照顾正在成长的自然之心。寄宿制学校是否可实行一周四天工作制(因为教师的工作时间、学生的学习时间4天已经与5天工作制的学校一样),学生上课四天,休息三天,以增加学生与家长相处的时间;完善山区住宿学校校车配置,创造学生回家的条件,其实有些家长之所以选择让孩子住校就是交通费用问题和乘车安全问题,配置校车可减轻家庭负担,保障学生安全,学生就能多回到有爱滋养的家。

说实话,有时夜半醒来自己会惊出冷汗,自问我的教育之路走对了吗?我们的导读老师杨彦捷博士研究的是幼儿教育,导读课上,她博学中透着对儿童深深的爱,让她显得那么的美丽。我所关注的问题也许是很多有教育良知的人所关注的,人人生而平等,山区的教育需要关注,山区的孩子需要关怀,卢梭撕开的口子他用《爱弥儿》弥补,我撕开的口子就让我在学习与实践中学会负责。


第四期67班供稿


Copyright ©云南师范大学万名校长办公室
地址:云南师范大学呈贡校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