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月的学习,听了不少关于如何当校长的讲座,身上的使命与责任的砝码加重不少。今天,孙泽老师的讲座让我倍感清新,整场讲座使人放松、解压,我享受其中。孙老师的讲座中运用旋律优美、节奏明朗、轻快悦耳的名曲让人心情爽朗,其中,古琴琴曲我尤为喜欢,那般音色,仿佛可以深入灵魂,使人心旷神怡。如此古老的民族乐器,还有这般新奇的魅力!
古琴的音色时而飘逸、空灵;时而深远、雄浑;时而明亮、铿锵。闭上眼睛细细品味,其旋律及音韵若隐若现、或有或无,而此种所谓“希声”的美学,正是古琴琴曲的神韵与风格所在。在其疏密、断续等虚实相间的弹奏下,形成了琴曲特有的空间趣味与韵致,并且以最少的声音物象表现出最丰富的精神内涵,呈现无尽、无限、深微的境界,可谓除了实证老子“大音希声”哲理的具象外,亦深富禅理之“以简化繁”的妙趣!脑海中不时浮现出古人的生活情境:婚丧嫁娶、春播秋收、出征打仗、伤风感冒、遭灾发财等等,让我切身体会到音乐不仅仅是一种乐趣,也是记载古人生活中点点滴滴的一个载体,听古琴琴曲,犹如听历史。
民族音乐具有优美的旋律和鲜明的音乐形象,是声音和感情融为一体的艺术,它易于抒发感情,激励人的内心情感。在古代就有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之说,可见音乐的奇妙与魅力,它吸引了无数人去回味、探索,从而开拓了人们的思维,丰富和培养了人们的想象力、创造力。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都需要听一听琴曲来缓解情绪,释放内心的压抑。比如在堵车的时候,不妨听听古琴琴曲,调节情绪,静心养心,何乐不为?
讲座中,孙老师从音乐对于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丰富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审美赏析能力等方面为我们分享他的经验。通过音乐教育,潜移默化地陶冶学生的情操,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人生观,同时对良好心理素质的塑造,认知水平和心理发展水平的提高都有重要作用,是当今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
音乐教育本身就是一种美学的教育,美的事物不仅能使人感到轻松愉快,通过对审美情绪的培养,还可以让孩子们不断地去欣赏美,体验美,更重要的是音乐教育还有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我们要时刻谨记音乐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育人,音乐教育不是培养音乐家,而是通过教学活动塑造全面发展的新一代高素质人才,充分运用音乐教育手段精心地设计适合的教学活动,并把音乐潜移默化地融入到校园的每个角落,让学生在音乐的熏陶中活泼健康成长。
我对带有浓烈民族气息的事物都具有极大的兴趣,我不禁想到,今天,我国的一些少数民族的音乐文化已经被快速发展的经济所掩盖。民族音乐是民族文化传统的一个重要基石,它不仅给人以鼓舞、给人以力量、给人以欢乐,还可以增进人们的身心健康和文化的发展。时至今日,众多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依然以其鲜活的生命力传承在广大少数民族乡土民间,其古老而独特的人文传统是独具生命情态的民族文化遗产,它不仅刻录着各民族在长期历史进程中形成的价值观念和审美观念,也是各民族悠久历史的物证,同时还是文化延续和传承的重要载体。我们应该在学习中不断完善和传承人类的文化遗产,加强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展文化遗产保护宣传活动,增强全社会文化遗产保护意识,使其在快速发展的经济中不断创新与发展。
总之,民族音乐的魅力何在?它的魅力在于,无时无刻不反映着我们生活中的愿望和要求,是我们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我们知道许多中国古典民族音乐其实都没有乐谱,都是用文字来记录,从古琴诞生的那天起,可以想象它从三千多年前传到今天,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才有工尺谱的传播,跟西方音乐完全不同。因此在这种代代相传、口传心授当中它就有了很多的韵味蕴藏在其中,值得我们用心去体会。
第四期68班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