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流水遇知音”,“彩云追月得知己”,而一个音乐的门外汉,如今却也遇到了“知音”“知己”。我虽不像伯牙那样有着天籁之音,但我却遇到了“寓教于乐”,把音乐教育渗透在学校教育教学中的“大师”——孙泽老师。
我是个五音不全的人,虽然生活中也喜欢听音乐,但实在唱不出来。更别谈在教学中融入音乐,这对我而言,简直是天方夜谭。而10月29日这天听了孙老师的讲座,启迪了我,改变了我。
一、让音乐成为孩子的好朋友
聆听了孙泽老师的《民族音乐鉴赏——音乐成就教育人生》专题讲座,对音乐有了更深层的了解。孙老师把音乐的魅力,充分应用到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力求开发“音乐+”校本课程:上课铃声、下课铃声、大课间铃声,甚至细化到每周课间都用不同音乐,让学生们聆听原创歌曲,学到不同种类的音乐,感受音乐魅力。为何这样做?孙老师特别指出,音乐有节奏,我们的教学也应该有节奏。一成不变的上课模式、教学方法,时间一长,学生总会产生厌倦之感,衍生出厌学之情。故教学时,教师也要在课堂中给学生带来高潮,带来教学上的节奏感,让学生兴奋,眼睛发光,注意力集中。孙老师也指出,音乐之初是为了治病的,用“黄帝战蚩尤”的典故,阐明了这一原理,让我们相信美好的音乐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心灵,给人以美妙的感受,让人的心灵得到治愈,心情得以舒展。看了孙老师学校的各项活动,所有的学习活动在音乐的陪伴中进行,孩子们天真的脸庞、灿烂的笑容,让人感受到音乐带来的快乐和美好。

而回顾我们的乡村教育,音乐课基本不是专职音乐教师教的。专业的音乐老师都去教语文、数学、英语这些课程了。就我们学校而言,音乐课成为一门奢侈的课程。虽然近年来有了很多硬件设备的投入,但在强烈的教学压力下,教师都在抓语文、数学课程,基本忽视了音乐课程。听了此次讲座感触颇深,乡村学校由于师资不足,一师多岗多职,没有太多时间教授语数之外的学科,教学方式也一成不变,讲授、做题、考试无限循环。听了本次讲座后,我有了走进音乐,加强美育课程,把音乐教育带入教学中的想法。让学生和音乐成为好朋友,顺应儿童的天性,让孩子快乐健康成长,得到美的熏陶,从美中感受学校生活的美好,不至于厌学。
二、寓教于“乐”(乐 [yuè])
孙老师讲座中提到打造“音乐+”特色课堂,开展各种活动,让课堂充满音乐、充满欢呼。他强调音乐教育是最直接、最集中的感性素质的培养。对此,想到自己的课堂:学生睡觉、讲小话、传纸条,甚至是用呆滞的眼光看着老师,课堂太安静了,失去了活力与灵动。追忆我的课堂,有时理论太强,只顾自己慷慨激昂地讲授,孩子们昏昏欲睡,偶尔带入一个游戏,插入一段音乐,孩子个个精神抖擞,聆听着生怕错过。

我是一名小学语文老师,回想起自己的课堂怎么会一片死气沉沉,安静而无生气。听了本次讲座后,也许我应该转变思路,学会让学生动起来,把音乐带入课堂中,让语文阅读更有意境、有画面感,用音乐激发学生兴趣,吸引其注意力,活跃自己的课堂气氛。让每个学生快乐地学习,喜欢语文课堂,喜爱学校,也许这就是我们教育者所乐见的。
让我们一起把音乐渗透在学校教育教学中,让学生在课堂上快乐学习,让音乐为其他学科教学添砖加瓦,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让我们在乡村打破思维,除了上好语数外,还要上好音体美课程,用有限的资源做无限的事。今后,希望自己要学会把所学所听运用到教育教学中,为乡村教育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把音乐带入课堂,把快乐学习带给学生。
音乐都去哪儿了?希望有朝一日能找到答案:在课堂上,在孩子口中,在学校每个角落。让我们的课堂闪耀艺术的光芒!
第四期66班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