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成果

在学习与思索中交替验证教育目的

发布时间:2021-05-06  点击:

阅读,是在字里行间行进,哪怕走得艰涩,只要是经典就会有收获,而收获也是多重的;阅读,用赫尔巴特的理论来讲,也是读者在接受一种教育性教学。如果仅仅局限于获得知识而进行阅读,那是不是习得知识技能之后,有一种情感枯竭的感受呢?那倒未必。一本经典巨著,读者能攫取先哲圣贤的思想精华,涵养情操,增长知识,促进成长。读《普通教育学》就有这样的感受。读此书,需要含英咀华,在学习和怀疑中交替验证,探索到最后而获得的知识,才能获得真正的智慧。

赫尔巴特所著的《普通教育学》作为教学史上第一部具有科学体系的教育学著作,在教育学发展史上的贡献是不言而喻的。对于一线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他的影响也是极其深远的。特别是对有过一定教育经验的参训学员来讲,接触这么一部教育学的专著让我们自身对教育的认知有了一个很大的提升。我在学习中思索,在思索中释然,在释然中顿悟,反复交替。

感受最深的是赫尔巴特有关教育目的的阐述,也就是它的德育观。他说,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道德性格的力量。他如此侧重德育,那又将知识的教学置于何地呢?他认为观念是行动之父,知识意味着真正的力量,知识与行动之间,道德和理智之间不应分裂。德育能将学生培养成真正善良的人,这与陶行知主张的“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是相符合的。在我们教学中,更多的是培养有道德、有理想、有精神追求的人。而往往我们在教学中会忽略了教育性的教学。教育性教学,是一个偏正短语,中心语是教学,也就是我们的工作中心是实施教学工作的;而教育性作为它的定语,也就是说在教学中需要围绕德育来开展教学工作。教书是为了育人,育人是最终的教育目的。就以我在语文课上教授《散步》一文为例,除了让学生了解散文应有的文体知识,更多的是让学生感知对生命的活力、尊老爱幼、责任与担当等等。短短的一篇散文中却包含着太多的情感的教育,这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对孩子进行相应的情感熏陶。没有无教育的教学,也没有无教学的教育,两者是相融的。

教育目的的第一部分叫作兴趣的多方面性。一开始我并不懂得兴趣的概念,或者说,赫尔巴特时期的兴趣与我们现在所说的兴趣有什么关联性,异同点在哪里。在细读并查阅了赫尔巴特所处的时代背景后,我才意识到,赫尔巴特所说的兴趣,是指外表消极的,处于单纯观望还未着手进行的一种心理活动,兴趣是专心所追随的,是审思所积聚的。而我们现在所说的兴趣更多的是一项爱好,是人们爱做某一件事,并已经尝试了这件事,学会了这一项事,并将其当作一种陶冶情操的方式。但赫尔巴特的兴趣观则不然。赫尔巴特主张兴趣的多方面性,也叫做平衡的多方面兴趣。它不仅仅是泛泛的爱好,而是喜欢一项,学习一项,精通一项,专心于一件事,踏实地将这件事做好,掌握好一门技能,而不是一心多用。因为专心的活动是相互排斥的,我们就得将这些活动逐一专心完成,然后审思它们,汇合起来,形成知识技能的统觉团,这才叫做多方面性兴趣。同时这些专心活动是相一致的,不能把矛盾的事物凑合在一起,不然审思不出纯粹的思想。也就是说兴趣的多方面性需要形成一个体系,促进发生融合,有质的飞跃,那么你的兴趣就能形成一个全新的知识体系。比如,某一学生对文学产生了兴趣,于是他专研文学,当他有了一定的文学储备之后,历史也激发了他学习的兴趣,这个时候,他可能会带着文学的目光去审视历史事件,于是他便开始创作历史性文学小说。我想,金庸、二月河等小说家就是有了文学和历史知识后,形成了系统的构思,也就是统觉团,从而有了创作的兴趣,这才有了属于自己的也能震惊读者的作品。

依据赫尔巴特的兴趣论观点,一切能力均需要均衡和谐的发展,培养学生平衡兴趣多方面性就是教育者的第一要务。要发现学生兴趣点,进一步激发学生兴趣,同时平衡学生各种兴趣,让学生有所侧重,有所钻研,而不是浅尝辄止。教师不应当将各种各样杂乱的痕迹刻画在他的心灵上,他的心灵应清晰地向许多方面伸展开去。这和我们现在所提倡的培养广泛兴趣,全面发展而且具备高雅情趣的人才的观点也是不谋而合的。

当前的教育者到底在实施教育时到达怎样的目的?赫尔巴特说“教育者要为儿童的未来着想。”教育本质没有统一的教育,目的要说统一的,我们目前所做的教育是为未来社会储备人才,为学生成长为适应未来社会而具备各种能力与素养的复合型人才而实施教育。

合卷闭目,立感肩负责任之沉重。教育关乎孩子思想心灵,教育关乎社会未来发展。“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赫尔巴特的“教师、教材、课堂”的“三中心论”,到现在为止,仍可思辨性地去取得,教材是通向知识的载体,教师应该是为学生开启未来大门的那个人,教师就应该在课堂内外,通过教育性教学带领学生在先哲圣贤的思潮中去学习,去审思,去怀疑,去构建属于自己的统觉团。




第五期83班供稿

Copyright ©云南师范大学万名校长办公室
地址:云南师范大学呈贡校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