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成果

动起来,让生命更精彩

发布时间:2021-05-06  点击:

我来自云南省文山州广南县八宝镇的乡镇学校,非常荣幸有机会参加云南省“万名校长培训计划”第五期培训,聆听各位教育专家的指点和教导,受益匪浅。讲座既有高度的理论概括,又有实践性的指导,许多观点直切当前教育的短板和痛处(特别是我们艰苦的边远山区),讲座的内容围绕着我们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瓶颈”来开展。尤其是康永邦校长《我是怎样当校长的》的讲座,我印象深刻。他为我指明了我们农村教育发展、改革的道路和方向。现从以下几个方面具体谈一谈通过培训后自己的体会与认识。

一、做教育就是办什么样的学校

“今天的教育,明天的经济”,大家都知道教育在社会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意义,作为教育者的我,在没有培训之前,认为办什么样的学校是国家、政府、校长的工作,与教育者没有直接的联系。通过听康校长的讲座,让我重新认识到:根据地区、民族等不同的特点,就应该选择办“有灵魂”,坚持立德树人、有特色的学校。作为教育者,是学校的一部分,是学校建设、发展、教育的直接参与者。通过此次培训,今后的教育工作中,我明确了方向,要努力做到:让社会放心、家长放心、学生放心的“三心”教育。例如:根据少数民族地区的特点,我们在初中就可以办“民族特色班”。像我们学校所处少数民族地区,到初中就没有苗族的女同学,为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通过办苗族同胞女同学班、实行“双语教学”、邀请成功人士对苗族同胞进行资助等方式留住我们的苗族女学生,让她们接受更高、更好的教育。

 二、做教育就是培养什么样的学生

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形形色色,根据学生的个性发展,教师的培养是根据学生的发展而决定,不能没有“质量”的要求,也不能只追求 “数量”。通过学习,让我认识到:教育是培养学生成为一个有理想、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老师不但要认真备好课、上好课、批改学生的作业,重点还要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康校长的讲座“心系健康 赢在习惯”,就是基于他对“孩子将来对社会的贡献有多少?身体健康指数如何?家庭幸福指数是多少?”的问题,深思熟虑后办好教育的目标,也是他一直在践行的行动准则,更是衡量教育者办学思想的系数。在今后的教育中,不要只会拿孩子考试成绩来做唯一的标准,评判学生、评价老师,我们要综合考虑孩子的“健康指数”,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例如:将来要根据学生录入高中的分数段的成绩,进行有效教学,培养学生“低进高出”进入理想的大学,在我们农村乡镇高中,可以培养学生的“音、体、美、劳”,让他们有机会进入更好的学校接受教育。

三、做教育就是为教育贡献多少

什么叫“教育贡献”?在培训之前,我的理解就是:付出就是要有回报,付出与回报一定是成正比的。康校长在讲座中提到“做教育就是做慈善,想把教育做好的人都是想把善事做大的人, 教育的最大善事就是让每个孩子健康成长”,让我认识到教育贡献应该是不求回报,让每一个孩子健康成长,做自己力所能及的贡献。例如:在农村教育中,“隔代养”普遍存在,所谓的“隔代养”就是父母打工,孩子只能与爷爷奶奶生活,缺失父母的爱,这样的学生,在教育上是很难的。通过参加这次培训,听了康校长的讲座,我在今后的教育中,要对这类孩子更多的关心、关爱,为教育贡献自己的力量。

四、做教育就是学会以他山之石攻己之玉

只要我们善于学习,敢于借鉴,勇于探索,大胆创新,便可借他山之石,让我山之石成玉。此次培训学习,让我再一次深深地体会到专家在教育发展方面的先进理念,为今后我在农村教育的“瓶颈”指明方向。

动起来,让生命更精彩。聆听名家讲座,我明显地感受到自己思想认识和眼界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以往的困惑和疑虑都迎刃而解,有一种恍然大悟、茅塞顿开之感,对未来的道路也有了更明确的规划和方向。在今后的工作实践中我会加倍努力,辛勤工作,用在培训中学到的思想精髓来改造武装我所在学校的教育阵地,竭尽所能,为学校更美好的明天不懈奋斗。



第五期91班供稿

 

Copyright ©云南师范大学万名校长办公室
地址:云南师范大学呈贡校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