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教育学》是我参加云南省“万名校长培训计划”第五期自读的第一本书,“赫尔巴特”是这两周的高频词。对于科学教育学的起源我原毫不知晓,通过近8天的自学、专家导读、小组讨论、班际交流等课程活动,我对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有了初步的认识,并进行了粗线条思维导图整理:

一、改革创新,积极探索模式
200多年前,赫尔巴特就能萌生出这样超前的教育理论体系真是令人惊叹。至今,这些教育理论对当前的学校教育还产生着巨大影响。其中杨斌
教授的导读,系统地将教育性教学的“三中心论”,即“教师、课堂、教材为中心”进行了讲解。此理论强调了课堂教学的作用,注重系统知识的传教,主张采用班级授课制进行教学;强调教材的重要性,主张学生以学习间接知识为主,注重书本知识的传教;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核心及权威地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这个理论影响深远,直到现代教育学的兴起才使这一关系发生了改变,教育模式由教师“填鸭式”的教学向学生自主性学习转变。把传统的教育论以教师、教材、课堂为中心的特点,向儿童中心论和活动课程论进行转变。
二、尊重学生,着力优化方法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被很好的界定。但在目前的教育教学状态下,老师的角色还是很难进行转换的,“把课堂还给学生”并不是摒弃老师所付出的一切,而是老师的角色从台前的主角变成配角,教师的主体作用更多地体现在幕后对教材的熟悉程度、整体把握、目标和重难点的梳理,也就是备教材。了解学情,利用前测,知晓孩子的元认知程度,即重视学生以往的经验,也就是备学生。在这样的基础上对知识结构进行详细地讲解,打开学生的意识阀,把新旧知识进行连接、统觉的过程,即联合,形成“统觉团”也就是知识的系统,在这样的基础上找出规律与方法进行应用,即四段式教学方法。 三、延续方法,探讨课堂模式
现代小学数学课程中,同样运用了“四段式”方法论,在此基础上,以生为本的课堂形成让学生产生良好的知识生成,实现对知识点的重述——综述——抽象——追溯(经历浅层学习阶段),再通过修正——重构——迁移(走向深度地学习),整个过程教师充当指导者、组织者、激励者,并一切依靠学生,尊重学生,遵从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原则,促进学生发展的全过程。教师处处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馈、自我监控,包括自我观察、自我判断、自我指导、自我反应、自我调节、自我激励、自我强化以及自我评价等。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体现在自主性、独特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形成良好的课堂模式,培养独立学习和思考并能够运用于实践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四、手段护航,重视养成教育
赫尔巴特教育理论中,使教育教学能够良好实施的教育手段有管理和训育。管理是通过一些手段强制性要求学生服从,让学生外在上守规矩,形成一种有利于良好教学秩序的关系,也就是必须这样做。而训育是通过一些柔性的办法,尤其是激励和帮助学生从内心深处认可管理,认可教育,从而形成一种有利于教育的心理状态。在具体落实过程中,曙光小学在官渡区教育体育局“名校融校”的政策下,2018年新建幸福邻里校区,2019年新建珥季路校区。珥季路校区一、二年级有22个教学班,对学校的管理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对于孩子的养成教育是学校重点研究的课题,口号式的仪式作为一个重要的突破口,课堂养成要求孩子呼号并做到:头正、肩平、足安——矫正不良坐姿;课间养成要求孩子呼号并做到:整理学具、对齐桌椅、捡拾垃圾、规范个人学习用具;分设学习区和活动区,内外养成要求学生呼号并做到“三个一个样”,即:老师在不在一个样、上课下课一个样、校内校外一个样,三次具有仪式感的呼号对学生行为习惯进行管理规范。训育的运用结合现阶段《中小学惩戒规则(试行)》和鼓励机制进行融合和运用,让学生从心里认可规则,知道“为什么这样做”并且“内心认同这样做”,养成良好的习惯,树立良好的师德师风,更好地为教育教学工作服务,落实立德育人目标。
教育学这门学科值得我终生去学习、去探究、去实践、去追寻。我想,今天对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的学习只是工作学习中的一点星星之火,今后会点燃我更多的思维火花,让我在未来的教育路上不忘初心,笃定前行,真正做到知行合一,立德树人。
第五期81班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