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拜读完毕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之后,我感觉自己浅薄且毫无根基的教育思想终于寻到了根,溯到了源,但受限于自身的文化素养,因此仅仅只是稍许加深了自己对教育的认识。虽然如此,但得益于导师的导读、班级交流中思维的碰撞,因此也收获颇丰,下面我便浅谈一下我的心得体会。
赫尔巴特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道德性格的力量”,这主要体现于他的“五道论”,即自由、完善、仁慈、正义、公平。而需要实现这一目的,可通过“管理、教育性教学和训育”作为教育手段。
我认为,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对近现代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并起到了举足轻重的指导性作用。但毕竟因为岁月流逝、时代更迭、地区条件差异等诸多因素,他的部分观点并不适合如今的我们,但其大多数理论,就算对身处两个多世纪后今天的我们,也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赫尔巴特提到,管理不能脱离教育,而教学也离不开管理。这是保障教育教学能顺利开展的先决条件。其次,针对“教育性教学”他是这样叙述的:“有谁在教育中想撇开经验与交际,那就仿佛避开白天而满足于烛光一样。”恰恰经验与交际便来自于教学,因此我们可以将它理解为:没有无教育的教学,也没有无教学的教育。这一点正好印证了如今教育教学一体化的现状。教育和教学是有机的整体,是不可分割,互相促进且互为对方服务的。最后,他通过“对青少年的心灵产生直接影响,即有目的地进行的培养”也就是“训育”作用于教育对象,以求达到其认为的教育的终极目标“五道论”。
对这一宏观的教育观点,我是赞同的,但仅以“教育性教学”这一点来说,我有自己的看法:
首先,我们来看赫尔巴特提到实施“教育性教学”的过程需满足以下几点:1.两个条件:注意和统觉;2.两种方法途径:分析教学、综合教学;3.四个阶段:清楚、联合、系统、方法。其中“清楚、联合”可由“专心”达成,“系统、方法”由“审思”决定。
其次,我发现当现代教育场所由赫尔巴特时期的家庭向如今的学校发生转移之后,赫尔巴特提出的“注意、统觉”变为了更易理解的“引入(各种形式)”,为的是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今的“讲解”涵盖了“分析教学、综合教学”,希望通过备学生、备学情(分析教学),以便选取课程与教材(综合教学,如今的教育教学者已可跳过此举),并施与不同的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直观演示法等)以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清楚”与“联合”同教学目标三维目标中的“知识与技能”目标一致,是学习新知并与旧知识相互整合,是一个积累的过程。随后,“系统、方法”演变为“过程与方法”,系统对应过程,什么过程呢?是知识完成积累后完成内化的过程,“方法”没变,指的是知识内化完成后,学以致用的方法。其中,赫尔巴特指出的“专心”促进“清楚与联合”,“审思”推动“系统和方法”,如今同样适用。
最后,我们会发现赫尔巴特对“教育性教学”的阐述戛然而止,虽然他之前通过举例子强调了教育之于教学的重要意义,但在对“教育性教学”的阐述中却不知有意还是无意地把教育抽离了出去,唤作“训育”。而我以为,训育是应该包含于“教育性教学”之内,而不是独立出来的。因此,为将教学与教育有机进行整合,布鲁纳的教学三维目标中便加入了“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重要维度,强调了教学过程中教育的重要性。
讲到这,请允许我谦卑地阐述自己的一点想法——思想是不断发展与进步的,经过先贤们两个多世纪的更新与整合,再加上自己的一些理解,我觉得我们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应使教育与教学进行有机整合,教学在“管理”中得以进行,“训育(德育)”在整个过程中得到彰显。只有这样,我们方可达成教育教学的目的。
我相信,在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正确带领下,以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之下,我们定能培养出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社会主义奋斗终生的有用人才。
第五期88班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