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困惑,没有宗教传统的中国谁来守护民族精神?一直思索,“国学”冷热交替的背后原因究竟为何?一直探寻,作为当代教师,我们到底应该背负起怎样的文化使命?诸多问题,始终让我们“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庆幸的是,“念念不忘,必有回响”,上述种种终于在陈文忠教授的《以文化人:传统文化的人文品质与教师的文化使命》讲座中得到回应。
聆听这个讲座,有一个非常强烈的感受——“给我半天,还你千年”! 短短半天的时间,陈教授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带领我们上下穿梭,融汇西东,为我们展开了恢弘壮阔的文化长卷。往回看,这是一次令人难忘的“寻根之旅”,让我们找到了坚定的文化自信;往后看,这是一条发人深省的“未来之路”,让我们明确了神圣的文化使命。
原来,中国人三千年的读书史,就是中国经典的嬗变史。在没有宗教传统的中国,是人文经典净化我们的心灵,是人文教育守护我们的民族精神。所谓的“国学热”是对轴心时代的回顾或复归,我们一次又一次地掀起诵读经典的热潮,是找寻思想观念、辩证智慧总源头的明智之举。我们“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是可以不断完善“温良恭俭让”“仁义礼智信”的君子人格,让人性结构臻于完善的必由之路。正是因为有了这些传统,我们的精神才始终丰盈而不是被掏空。我们理应有引以为傲的文化自信和矢志不渝的坚守自觉。
原来,传统文化之所以能经过历史的洗礼,历久弥新,具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是因为古今相通。正如谢灵运所言,“谁谓古今殊,异代可同调。”虽然历史变迁,沧海桑田,但是我们每一个时代关注的核心问题是始终不变的。生命的一次早就生命的重复,生命的重复决定教育的重复,教育的重复要求经典的重读。我们在重读经典的时候,其实也是一次生命智慧的轮回,在这轮回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们——孔孟老庄墨荀韩……更可以在这轮回中看到我们——你、我和他(她)。在聆听中,读懂他们;在学习中,成全我们。我们和他们,古代和今天,传统和未来,就相遇在这如许美妙的经典之中。
原来,教育的根本是要从自国自心发出。要知道,四大古文明,除了我们都已先后陨落,只有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从未停滞,而传统文化便是使之永恒不朽的强大动力。作为中国人,我们理应自豪,更应坚守。因为传统文化是我们炎黄子孙的共同记忆,是维系中华民族亘古常青的命脉所在。对于传统,对于经典,我们必须少一些冷漠与轻蔑,多一些温情与敬意。作为教育者,我们更应该将文化的理解、认同和传承作为自己光荣而神圣的使命。
短短半天的讲座追本溯源,旁征博引,振聋发聩,切实让我们体悟到了经典的魅力,文化的力量。不忘本来,才能赢得未来。传统文化是华夏文明绵延不绝、生生不息的民族基因,更应是教育者继往开来、薪火相传的育人密码。作为教育人,“以文化人”是千百年来大家共同的约定与坚守,必须成为我们的使命、我们的信仰。因为,只有当文化成为一种信仰,教师的内心深处才会萌生出一种情怀、一份担当,才会诗意地栖息在教育的大地上,守望一方沃土,静享一路芬芳……
第五期94班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