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成果

从苗族古歌浅说苗族的民族迁徙和文化绵延的关系 ——听王文光教授《云南民族文化及其传承》有感

发布时间:2021-05-21  点击:

我的老家在禄劝,那是一个彝族苗族聚居的地方。记得很小的时候,在山坡上放羊,曾听见苗族的老者唱山歌,歌声悠扬、浑厚苍凉,在山谷间荡漾回响。回顾往昔,苗族老者的歌声仍然清晰地在耳旁萦绕。

我作为一个生活在苗族地区的云南人,对苗族的历史却知之甚少,不甚了了。直到听王文光老师《云南民族历史文化及其传承》的讲座,听他对各民族的迁徙和文化绵延娓娓道来,才对苗族的历史有所了解。“苗族的故乡,原在黄河下游,属于蚩尤部落,后被炎帝黄帝部落联合打败,被追赶驱逐,蚩尤往南边逃窜,往西南荒蛮之地、瘴疠之地撤退,并一路向西迁徙。”因而在苗族的古歌中唱到“老鹰都有一个树桩桩,为什么我没有一个住的地方,我们永远向着太阳落下的地方走”。歌词里蕴含着民族历史的原味与苍凉,民族迁徙的艰辛与不易。


得缘于在苗族聚居地生活,王文光教授所讲的许多内容让我动容。其中讲到20世纪70年代东南亚难民时,特别说到,在国际各组织来到东南亚的难民营中时发现,有很多难民是一个特别的民族——苗族,这些苗族有许多是来自中国。进一步说到苗族民族习性:向山而居,随时迁徙,迁徙中二次迁葬的习俗,直到现代都如此。其形成有着特定的生存环境、历史因素,并在特定的环境中形成了苗族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和广泛性。贵州有500多万人的苗族群落,美国、澳洲、西欧各国都有苗族后裔等等,王老师还幽默的说到,苗族已经是一个世界性的民族。

苗族历史上的迁徙,迁徙后居住的地理环境,民族习俗,甚至当下的迁移都形成了其独特灿烂的民族文化。就云南而言,有滇贵川边界的石门坎苗族教育文化,富民小水井村的七重奏音乐文明,这些地区在当下仍然是民族聚集区文化较为繁荣的典型。在其迁徙生存繁衍过程中诞生了五彩纷呈、丰富多样的民族特色文化,如享誉各地的苗族传统饮食,惊艳了世界的苗族服饰,让人着迷的悲壮山歌、山调,还有神秘驳杂的苗族医药。

王老师的讲座,让我从苗族的民族文化里知道了任何一种民族文化必须保留它固有的民族信仰、习俗、传统,才会形成最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内涵。但当一种民族为了生存外迁,在迁徙过程中,内生文化与外来文化融合也会创造更具生命力,更具包容性的文化。同时让我更加肯定了变化与发展才是文化得以传承、发展的根本,不必担心部分民族的文化因民族迁徙变化或和汉文化协同而消失会让一个民族从此消亡,反会让其“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几千年来,正是有了生活在华夏大地这片沃土上的各民族的迁徙、民族文化的交融、发展,才有了现在的“五十六枝花”。

“水本无华,相荡乃兴潋滟;石孰有火?互击而闪灵光。”我深信各民族迁徙交融、互相学习、相激相荡,才会有中华民族文明的汪洋大海里点点民族文化涟漪回荡而成波澜壮阔的风景,才会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里各民族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而激发文化繁荣的智慧灵光。正如王老师所言:“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云南红土高原盛开着它”。


第五期100班供稿


Copyright ©云南师范大学万名校长办公室
地址:云南师范大学呈贡校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