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对历史并未有太大兴趣,总觉得纷繁复杂,波谲云诡,颇难记忆;又觉得权力倾轧,你争我夺,冰冷血腥。但读钱穆先生所著之《国史大纲》,却有一种“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的获得感,更对历史多了一种“温情与敬意”,刷新了我对历史,特别是对国史的认知。
一、铭记国史,培根铸魂
古人讲,“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人若无根,身似浮萍;国若无根,虚幻如梦。历史,不仅仅是时间的刻度,它更是一个民族的过往,是我们的共同记忆,更是我们的根脉所在。龚自珍有言,“欲知大道,必先为史。”那是因为,历史蕴育着一个民族源远流长的精魂,凝聚了一个社会心悦诚服的价值认同。家国历史,息息相关着属于一个大家庭全体背负的骄傲与沉重;民族历史,滚滚奔腾着属于家族中每一个人的血脉传承与文化基因。
面对过往,我们会常常如崔颢一样发出感慨:“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逝者如斯,昔人已去,只留下远去的背影。但历史,能让我们赶上去。同他们聊一聊,你会发现,有些背影,恰恰是这个民族的正面。他们的品格气节,操守气魄,就是这个民族能够不断坚挺、绵延不绝的强大支撑。
龚自珍还有一句更为振聋发聩的话——“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是的!最血腥的,最可悲的,最耻辱的,可能不是侵占其领地,甚至屠戮其生民,而是丧心病狂地践踏其民族历史,消弭其民族文化,瓦解其民族认同,击溃其民族自信,最终,把这个民族消灭得无影无踪。失去了历史,才是最可怕的流离失所,才是真正沦为了亡国之奴。历史,是民族的根脉,其中孕育着含有民族基因的精魄,试问,一个被拔掉根的民族,又如何重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呢?!
于是,钱穆先生大声疾呼爱国要从自国自心发出。多少年来的事实也早已证明,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东施效颦、拾人牙慧,热衷于“去思想化”“去价值化”“去历史化”“去中国化”“去主流化”是舍本逐末,没有前途的。端正历史,才能维护国魂。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对于历史,我们必须少一些冷漠与轻蔑,多一些温情与敬意。这些是他在民族危难之际写史书的初衷,他坚信:《国史大纲》,民族之种,暂时掩埋,终将复发!
托克维尔曾说过:“当过去不再照亮未来,人心将在黑暗中徘徊。”而历史便是那束光。这束光,足以照亮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的胸膛,足以让我们找到一个专属于中华民族的共同信仰。我们要从悠久的中华历史中萃取精华、汲取能量,保持对自身文化理想、文化价值、文化生命力、文化创造力的高度信心。相信就是强大,怀疑只会抑制能力,而信仰就是力量!
诚然,历史不会完全重蹈覆辙,但当下必然续接历史轨道而不断前行。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我们现在最需要做的,是为这辆车注入新的能量——技术可以不断更新,动力可以不断加码,速度可以不断提高。但我们绝对不能脱离轨道而踉跄在危险的蛮荒。华夏儿女乘坐在一辆史车上同来,必将驰骋于车同轨、心同德的未来。
二、学习历史,启智澄明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过去的人和事,何以会对当今的你我产生效应?我想,是因为“古今相通”,正如谢灵运所言,“谁谓古今殊,异代可同调。”历史无涯,但人生有垠。人生数十年,皆从蒙昧孩童到年富力强又至归于尘土,虽年代不同,但规律一致,所遇相当。代代人不同,事事总相似,不同的时代演绎着相同的道理,常变的历史上演着不变的人情故事。正如同唐代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诗句所说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既然前人替我们探过路,蹚过河,提炼过经验,总结过教训,又何不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登高望远,“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呢?难怪钱穆先生说:“研究历史,应该从现时代中找问题,应该在过去时代中找答案。”这是何等的睿智之举啊!
历史的魅力在于偶然中的必然总让人唏嘘不已。历史是一种多元多方位的记录,史读多了,一次次的碰撞之后,看待问题的思路定会有所不同,会更客观,更有条理。对知识和真相的追求,会比之前更执着,更有坚持。看待事情的角度会变化,从个人上升到社会,上升到国家,上升到人类。它会给你一个全面历史的角度看待周围的事情,长期以历史“时空观”看待问题,有益于增加对人对事的“温情与敬意”,更有利于养成客观冷静的人格。读史不是目的,目的是我们要有一种怎样的生活理想和心灵状态?历史是明亮的光,它能照亮灵魂,使我们拥有海阔天空、勇猛精进的心境。我们应当学会用检视历史的角度来反省自己人生,只有将“道问学”与“尊德性”融合起来方显充实而有光辉。山高水远,风物长宜放眼量,历史思维是一个人基本素质的体现,不懂历史的人是可悲的。
历史,不是机械地背诵年表和史实,“最关键处,合上书”才应该是历史最正确的打开方式。黄仁宇先生也提醒我们应该更关心“为何以这种方式出现”而不是无视于时空背景就贸然问“为何不依照我认为合理的方式出现”。设身处地,知人论世,在读史的过程中,思索着他们的思索,经历着他们的经历。在故事中读懂他们,在反思中成全我们。生命的厚度因此增加,人生的长度就此延长。热爱读史的人,能够在一辈子的光阴之中,活出几辈子的精彩。这些人的寿命真的就是短短几十年吗?或许,上接古人,下续来者,他们能将生命延展成为“永恒”。
三、以史为鉴,重在力行
先生的这套鸿篇巨制鉴往知来,切实让我们体悟到了经典的魅力,历史的力量。历史照亮未来,征程未有穷期。不忘本来,才能赢得未来!
然而,历史的魅力在于其恢弘厚重而发人深省的真实发生,未来的魔力在于新鲜未知而令人向往的无限可能。历史也好,未来也罢,陷入一味的喟叹或虚空的幻想都是无益的。
无限的“过去”都以“现在”为归宿,无限的“未来”都以“现在”为渊源。“过去”“未来”的中间全仗有“现在”以成其连续,以成其永远,以成其无始无终的大实在。一掣现在的铃,无限的过去未来皆遥相呼应。(李大钊语)唯有以历史为明鉴,以未来为梦想,把握好当下才是最明智的选择!
一切有为奋发的人,都应切记“努力请从今日始”的古训,紧紧掣住现在的铃,那么你的有限生命,就肯定会在刹那的现在中成其永远……
第五期94班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