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底下再没有比教师这个职务更高尚的了”,夸美纽斯的这句话让我更坚定了从教路。读大学时,老师提纲挈领式地讲授过这位伟大教育家的教育思想。此次培训,我终能静下心来拜读《大教学论》,心情是非常愉悦的。通过杨超博士的精彩导读,我对这本书的内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翻开扉页,“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们的全部艺术……使男女青年,毫无例外地全都迅速地、愉快地、彻底地,懂得科学,纯于德行,习于虔诚……”我深深地被这段话吸引,这应该是夸美纽斯教育思想的灵魂,也是理解其教育思想的钥匙。他提出了泛智教育、班级授课制、教学原则等教育观点,我对“自然适应性原则”有了点滴思考:
一、家庭教育要顺应孩子的发展
夸美纽斯认为,大自然有春夏秋冬四季,所以人也应该像粒种子,经历这四个阶段的教育。“春作夏长,仁也;秋敛冬藏,义也”,我认同孩子的春天在儿童期,这一阶段注重的家庭的教育。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教育的时机一旦错过就弥补不了。父母若放任孩子不管,孩子恶习一旦养成,学校不知要花多少时间和精力来对他进行“再教育”,这对孩子、家庭和学校来说都将是巨大的损失。
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的花园,要根据孩子的特性去施肥浇水。我们要看到每个孩子的潜质,以每个孩子的潜在特点为中心进行有针对性的开发式教育。全面发展是理想,精力有限是现实。错误地解读自由,开放式甚至填鸭式的教育其实都是对人性的一种无形戕害。
还记得前段时间热播的电视剧《小欢喜》中的宋倩和乔英子,这是典型的中国式亲子关系。中国的很多家长都像宋倩一样,从孩子出生就一直帮孩子规划所有事情,英子在跳河时那句“我就是想要逃离你!”喊出了内心的感受,她一直承受着爱的压力。爱是要以尊重和自由为前提的,否则爱得越深,伤得越重。只有尊重孩子自然成长,才是恰如其分的爱。父母要遵循孩子的成长规律,才能让他们拥有自己王国的“小欢喜”。
二、课堂教学要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一切事物的成长与发展,都遵循着一定的自然规律。万物生长皆有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育人也应顺应自然。
课堂教学要顺应和促进学生的发展,就应该转变教学方式,优化学生学习方式。课堂上教师应该让学生多思考而不是多灌输,多参与而不是多说教,多活动而不是多演示。我们应将教师的组织和指导点拨与学生的活动巧妙地结合起来,要善于改变过去传统的教学方法,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大胆使用各种适宜学生发展的教学方法。
例如,八年级物理下册《牛顿第一运动定律》这节课,如果按传统教法,是将牛顿第一运动定律得出的历史过程几句话带过,着重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实验,从而推理出牛顿第一运动定律。而我认为这节课正是普及物理学史的好教材。我设计了小组讨论,让学生充分查阅资料,分小组对亚里士多德、伽利略、笛卡儿、牛顿四个人进行评价。这一环节的设置顺应了中学生喜欢质疑和争论、自我意识日渐成熟的天性,利用希望被同龄伙伴吸引的心理,使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学生们在交流、合作、竞争、碰撞中将这四位物理学史上的伟人深深地记在了脑子里。这样的课堂教学既符合教育规律和时代的要求,又促进了学生天性的发展。作为教师要更多地解读孩子,顺应孩子的自然发展,让孩子真正在快乐中活出自己的精彩。
三、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教学增效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师幸福的源泉,我们要在课上关注学生,课后关爱学生,这样更有利于教学增效。建立良好师生关系,我总结为“五要”——心要诚,脑要灵,眼要准,嘴要勤,手要平。
心要诚,教师对学生要真心实意,要充满爱。优秀的学生不是教出来的,是用爱浇灌成长的。爱只有真心付出,以心换心,才能长久。脑要灵,教师对学生的关心要采用不同方式,在不同时间,入情入理,触摸人心。眼要准,老师要关注学生的“闪光点”,抓住机会放大表扬,鼓励学生。嘴要勤,我们要及时地用恰当的方式表扬学生,让学生找到自信。手要平,老师要公平,不能偏袒,对所有学生应该一视同仁。
相信做到这“五要”,再加上教师的人格魅力,一定能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育是一种技术,更是一种艺术,它需要用心去做,用爱去做。
“人心如同树木的种子,树木实际存在种子里面。”回想这本书给我的教育启示,就像一粒粒“种子”埋在我的心田。
第五期86班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