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成果

带上理想去追光

发布时间:2021-10-25  点击:

“子非鱼,焉知鱼之乐。”当我们站在“一切为了学生”的教育制高点,理所当然地用教育者的“权威”进行管理,描绘出一幅理想的学校蓝图——学生快乐,教师幸福,社会满意时,我们的学生是否真的快乐,教师是否真的幸福?事实上,这样的理想谁不向往呢。最近,有幸在导师钟维博士的引领下,阅读了李希贵校长的《重新定义学校》,十一篇深入浅出的报告,有大量的课改案例,全方位呈现了北京十一学校治理结构、课程体系和教师队伍建设取得的成效。他们的改革无疑给我们的学校发展、变革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案例,或许因为各种因素的影响不能移植,但它却为我们农村小学未来发展之路点亮了一束光。

一、教育的本质是解放人——呼唤平等

李希贵校长曾在他的作品里指出“教育的本质是解放人。包括人的智力和心灵,思维和情感,而不是束缚人、压抑人、限制人。”是的,学生本就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的思想和无限的生长空间,作为教育者怎么能借“教育”之口来束缚他们呢?相反,我们应该积极大胆地解放学生的思想,塑造他们心灵的真善美。事实上,当我们大张旗鼓呐喊“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口号时,又有几人能真正付诸行动?李校长做到了!他把“平等”作为构建新教育生态的核心,以丰富多彩的课程活动拉近师生距离,让平等的种子慢慢生根、发芽。他们的“泼水节”活动就是打破老师高高在上的“权威”,实现最基本的“平等”。“校长有约,共进午餐”成全了多少孩子渴望的平等和民主。回归现实,在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自己有几次真正蹲下身来和学生平等地对话交流?当学生主动对你说声“老师好”时,你是否也真诚地给予回应?

二、教育是服务业——产出课程

过去,人们不自觉地把学生当成了老师的“产品”,这样一来,学生仿佛成了一个个泥塑,在不同的教师手里成型,这种过分夸大了教育力量的观点导致教师忽视了学生是独立的个体,更忽视了学生的需求。而李校长把“服务”作为重构学校治理体系的标准,促进教育管理向教育治理转变,无疑给教师的服务工作赋予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应该把课程当作产品进行开发,从而满足学生的需求,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成长。于是,富有生长性的“绿化课程链”产生了,这个课程链环环相扣、有机衔接,不仅关注课堂质量,而且能安全、稳定地提高质量。他呼吁让“平等、服务”成为学校的灵魂,我想这也是很多学生所期盼的理想学校的标准之一吧。

三、教育的源泉——信仰和情怀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纵观李希贵校长11篇报告,无论是大体框架还是一个个鲜活的案例,对我而言都是遥不可及的梦,字里行间透出的教育情怀深深打动着我。我们在抱怨师生关系冷漠的时候,可曾想我们是如何与学生相处的?每天因为各种与教学无关的事,导致我们的课堂总是平平淡淡,有时拉着一张苦瓜脸去上课,只要下课铃声响起就草草结尾,匆匆离开教室,更不用说心平气和地跟学生谈心聊天了。回首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那几年,虽然条件很艰苦,但是每天都和学生一起开心地学习、玩耍,仿佛自己就是他们的大姐姐,只要发现班里哪个孩子有一些异常的行为,就会去家访,及时了解孩子的情况……

教育是人的教育,不仅仅有学生,还有教师。教育理想需要教育者精耕细作,教师的成长也不容忽视,负重前行不是每一个普通教育工作者该为之付诸一生的常态,只有让教师自发地为之付出,从工作到职业道德,再从职业信仰到教育情怀,一切好的教育理想才能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学校在成就学生的同时,也应让教师收获成就感和幸福感,为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幸福而服务。那时,我们心之所向的理想或许就会真正实现。


(第六期103班供稿)


Copyright ©云南师范大学万名校长办公室
地址:云南师范大学呈贡校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