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普通教育学》中,赫尔巴特提出了“教育性教学”的原则,阐明了教育和教学之间的联系,他认为“既没有无教学的教育,也没有无教育的教学”。简单的说,“教育性教学”就是既教书、又育人,这也是教育工作者的初心和使命。韩愈在《师说》中说道:“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作为教育工作者,不仅要传授学生知识技能,更要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从这个角度看,中西方的教育性教学的思想是一致的,都认为教育与教学应该是有机统一的,这让我想到了“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问题。
“思政课程”是指思想政治理论专业课程,如小学和初中的道德与法治课程、高中的政治课程。而“课程思政”是指除专业的思想政治课程以外的其他课程也应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然而,由于受“升学”等客观因素和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基础教育学校对“课程思政”的认识还存在不充分、不到位的情况,很多学科教师忽视了教育性教学的存在,教学过程完全变成纯粹的讲授知识,而将教学的教育性寄托于专业的思政课教师和德育部门,这与教育性教学的思想是相背离的,也不符合现阶段党的教育方针。所以,进一步认识和处理好“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关系,对于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大思政”育人体系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有着共同的目标和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打造各门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协同效应,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这一点上,“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在发展学生智育的同时,还要注重学生思想品德、人格品质、价值观等道德教育,努力培养德才兼备的学生。与此同时,需要发挥教师的引领示范作用。“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不仅要用渊博的知识去教育学生,还要用自己高尚的品德和良好的修养去影响学生。
二、“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存在不同的内容和方法
“思政课程”作为一门学科体系已经具备相对完整的课程体系,在教学上是很全面、很直接的。而“课程思政”提出时间相对较晚,在教学上是局限的、间接的,这需要我们的学科教师在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而且是潜移默化的,不是机械、生硬地融入。这对非思政课程的教师提出了要求,需要我们的教师既要拥有真才实学,又要具备高尚品德,还要真正热爱教育,有高尚而强烈的教育情怀。
三、着力构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相融合的“大思政”育人体系
要促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协同发展,就是要紧紧抓住思想政治工作这一生命线,构建贯穿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校本体系、管理体系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一是要以党建为引领,牢牢把握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向,进一步明确“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首要问题。二是要以课堂为阵地,确保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在青少年中落地生根。既要发挥“思政课程”的带动作用,让思政课教师不断研究课程、传授经验、交流做法、形成示范,同时又要发挥“课程思政”的补充作用,让其他学科教师增强思政教育意识,融入思政教育的内容,从而形成有力支持,构建“科科人人皆思政”的局面。三是要以特色活动为抓手,强化思政教育服务,支持学生全面发展,从目标规划、心理发展、自我管理等不同层次形成服务学生成长的综合型“大思政”育人体系。
(第六期104班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