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成果

新时代背景下教师角色定位的观察与思考—— 听《学校育人方式变革的思考与实践》有感

发布时间:2021-11-17  点击:

教育有两条路,一条是我们正在走的路,一条是我们想走的路,正在走的路是教育的现实,想走的路是教育的理想,在现实与理想之间,是教育的奋斗。用教育的理想办理想的教育,我们才能走上我们想走的路。聆听了张志敏校长《学校育人方式变革的思考与实践》的讲座,我深刻领略了未来教育的五大变革,教育深化的发展路径,教师专业发展的追问。其中教师专业发展的追问,即“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一桶水”,第一,若干年前的“一桶水”尚存几许?第二,现有桶中水的“水质”如何?第三,学生的“水”非得由老师给吗?第四,你教给学生取“水”的本领了吗?这些问题引起了我对新时代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和思考。

传统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之间是单纯的传递和接受关系,关系单一,教师的角色也单一。在新时代背景下,教师作为文化传承的执行者的基本职能并没有变,但已不能直接以权威的身份向学生传递经验,而是要以各种方式来调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并通过引导学生在自己精心设计的环境中进行自主探索。教师已不是单纯的传递者,而是同时扮演着学习的合作者、活动的组织者、学习过程的促进者,为此教师所扮演的角色必须向多样化的方向发展。因此,要成为合格的教师,就应该在新时代、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积极做好教师角色的定位和转换。

一、转变墨守成规念经者的角色,努力成为课堂设计的创造者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学与课程是彼此分离的,教师的任务就是教学,因而普遍存在着按照教科书、教学参考资料、考试试卷和标准答案去教的现象,教师普遍扮演着各种教学参考资料的简单照搬者。这种状况的存在,不可避免地使不少教师离开了教科书,就不知道教什么;离开了教参,就不知道怎么上课;离开了练习册和习题集,就不知道怎么出考卷。因此,作为教师应该对新理念进行主动地构建,并把它自觉地融入到自己的教学活动中,自觉地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

二、转变教学方式灌输者的角色,努力成为知识探索的引导者

现代教学研究认为,尽管学生学习是需要感知的,但从本质上讲,感知不是学习产生的根本原因,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问题意识是一种力量,是生长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的种子。因此,如果在教学中“没有问题”,也就难以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如果“没有问题”,学生也就不会去主动和深入地思考,那么这种学习,即使看似认真,也只是停留于表层和形式。教的本质在于引导,要引导就应该“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但是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是知识传授者,教师的教学重心就是在课堂时间里把所教学科的全部知识一字不漏地传授给学生。学生只是被动接受,老师说什么,学生记什么,老师怎么说,学生怎么学。这样的教学和学习方式,只能够使学生停留于“学会”,而难以达到“会学”的境界。其实,学生获得知识信息的渠道是多样的,教师已不能只传授教科书上的知识了。教学的重点应该是指导学生懂得如何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如何掌握获取知识的工具以及学会如何根据认识的需要去处理各种信息的方法。教师只有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学”上,从而才可能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

三、转变课堂活动垄断者的角色,努力成为学习的合作者

现代教学论认为,多向交流能最大程度地发挥相互作用的潜能。因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向互动,形成一个信息交流的立体网络,这样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但是在传统的课堂中,教师往往一讲到底,包揽和统治着整个课堂,教师处于绝对的核心地位,而学生只是配角,处于从属的位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很难以平等的身份进行讨论和交流、分析和质疑。在这样的从属关系下,师生之间情感往往冷漠,师生之间往往缺乏沟通,由于师生之间缺乏积极的情感联系,使得师生情谊黯然失色,使得教学活动丧失活力。为此,在新课程背景下,应该重视和关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因为如果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包办得多,教师灌输得多,那么学生也就缺乏质疑、判断、比较、选择的思维过程缺乏相应的分析、综合、概括等认识活动,而如果学生没有思维的碰撞、论证的经历,结论也就难以真正获得,知识也就难以真正理解和掌握。教师应该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应该还学生以学习的自主权,把课堂中的一切教学活动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能够进行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真实而有效的合作,能够做到师生之间深层而多样的交流。如果课堂中能够真正以学生为主体,那么,探究科学的思维空间就会得到释放,学生的学习也就容易得到激发,如果教师角色转换为学生合作伙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鸿沟就不会存在了。那么,在这种平等的合作关系中,学生也就容易迸发出创新思维的火花。


第六期110班供稿

Copyright ©云南师范大学万名校长办公室
地址:云南师范大学呈贡校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