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成果

落实“双减”,从我做起——讲座《“双减”背景下如何做有教育情怀的好老师》心得

发布时间:2022-01-01  点击:

 

认真聆听了吴遵民教授《“双减”背景下如何做一个有教育情怀的好老师》讲座后,我受益匪浅,体会颇多。如果说,“双减”政策面对的问题,实质是国家(政府)与资本争夺下一代教育权的重大问题。那么,作为一名一线教育工作者,站在党领导下的中国教育事业面前,确实应该做些实事,也必须要为之做到实处。我想,唯有从我做起,抒教师情怀,将手中的粉笔化为战士的弹药,将心中的责任化作战士的信仰,才能将下一代教育权牢牢握在我们的手中。

 

落实“双减”,教师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

吴教授在讲座中指出,“人民教师,心中要有国家和民族,要明确意识到肩负的国家使命和社会责任”。教育工作者既要精于“授业”“解惑”,更要以“传道”为责任和使命。面对资本市场对下一代教育权的争夺,如果一线教育工作者以“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来对待,就不能称之为合格的教师。广大一线教育工作者只有始终同党和人民站在一起,忠诚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严肃认真对待自己的职责使命,将全力以赴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视为自己的理想信念,才能不负党、不负人民。而国家明确规定教师工资待遇不得低于公务员标准,这既是对教师社会地位的尊重,更是对教师社会价值给予的厚望。

落实“双减”,教师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

教师对学生的引导作用,在学习、在生活、在终身。教师的字迹清晰,学生的字迹自然端正;教师的要求严格,学生的品行自然端正;教师的情操高尚,学生自然不会沉迷于低俗。教师对学生的影响,离不开教师的学识与能力,但同样也离不开教师为人处事、于国于民、于公于私所持的价值观。在“双减”政策落实之时,如果教师在言语中表现出对更新教育理念的抵触,如果教师在行为上展现的是对于“课后延时服务”的不满,明知“双减”政策可以让学生重拾成长的快乐,却踟蹰、徘徊、犹豫、焦躁,在学生眼中的教师形象自然不会高大、不会伟岸,而对于学生道德情操的负面影响也是不可想象的。因此,在“双减”政策下,教师应以高尚的道德情怀给予“双减”政策最为赤诚的拥抱和接纳。

落实“双减”,教师要有扎实的学识智慧

扎实的知识功底、过硬的教学能力、勤勉的教学态度、科学的教学方法是教师的基本素质,而上述基本素质的核心应是扎实的学识与智慧。给学生“一碗水”,那么教师就要有“源源不断的活水”,我们不难看出“学识智慧”就是教育工作者安身立命之本。“双减”政策落地,强调遵循教育本质,让教师重拾育人初心;强调遵循学生发展需求,让教育回归学校课堂;强调遵循教育规律,让家长、学校、社会形成合力,而这一切的一切都应以不断提升与夯实教育者的学识和智慧开始。一个有学识的教师,面对学生的疑问会更加从容,一个有智慧的教师,面对教育改革会更加欣喜。因此,在助力“双减”精准落地的教学实践中,提升教师的业务能力、增强教师的知识储备,是必然之举。

落实“双减”,教师要有广博的仁爱之心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没有爱心的人不可能成为好老师”。好老师要以仁爱之心面对儿童的成长,好老师要以平等的态度关注学生的发展,更要以宽容和理解的心态尊重学生的个性需求。能够以园丁修缮花草的心态,细致观察到学生的缺点与不足,以仁爱之心给予纠正和指引。能够像淘金人那样乐观坚定去发现学生的每一个长处与闪光点,让所有的学生都成长为有用之才,应是教师具备的仁爱之心与教育素养。儿童是祖国的未来、祖国的花朵,未来是用来守护的,花朵是用来呵护的。在“双减”政策下,把快乐还给孩子,让教育回归本真,这本身就是教育者仁爱之心的展现。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也是教育现代化的方向目标。新时期的教师不仅要有博达的知识作支撑,更要以仁爱的情怀为依托,以振兴中华为己任,将毕生的精力投入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工作上,才能生动地谱写好“双减”政策下的人民教师新篇章!

第六期109班供稿

 

Copyright ©云南师范大学万名校长办公室
地址:云南师范大学呈贡校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