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成果

自然选择,不要温顺地走进那个良夜——读《物种起源》有感

发布时间:2022-01-03  点击:

 

 1828年,未满20岁的达尔文步入了剑桥大学基督学院的大门。身为科研三代的他,被父亲规划的人生是成为一名牧师。然而,剑桥大学改变的不仅仅是达尔文的人生规划,还通过赋予其科学的思考方式令达尔文改变了人们千百年来一直笃信的“上帝创造了一切的”根本观念。

 

一、科学坚守——吹尽狂沙始到金

《物种起源》这本书的名字,相信对于许多人来说早已不觉陌生。然而,真正翻开这本书进行阅读时,却发现和想像不太一样。本书用平和、详细的语言记录了日常养殖中的科学观察与推断,没有想象中的文字激昂、语句铿锵。作者从家鸽的驯化开始娓娓道来,讲述了生物变异的特性、变异的法则,从而推论出生命在“进化”的演变过程。整本书内容严谨,以论文的方式阐述,通过无数养殖、考察中的实例,完成了对生命演变的推论。

书中所记录的研究方法,直到今天,依然对小学的科学课堂有非常实用的指导意义。小学生在种植凤仙花的过程中,能够发现花瓣色彩变异,并通过人工选择的方式干预凤仙花后代开花的颜色。科学研究就是需要从小培养儿童沉下心来,学会观察、记录、推断、结论。

达尔文把自己定位为一个科学工作者。他完成《物种起源》所使用的就是一个博物学家应坚守的科学研究方法——观察、对比、分类、记录。当《物种起源》名满天下时,他依然谦逊地表示,自己不过是以一个科学工作者应有的思维来进行科学研究的人。

时至今日,依然有许多不赞同《物种起源》的声音,他们试图从各种角度推翻“进化论”。然而越来越多的化石出土,证明了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并逐渐填补了“进化论”中的化石空白。实例证明,在科学研究中,态度是最重要的,必须学会坚守,必须以科学理性的思维方式来进行思考论证。科学研究不能哗众取宠、博人眼球,而要有“吹尽狂沙始到金”的定力。

二、生命往事——洞中一日,世上千年

研究生物学是一项极为庞杂而细致的工作。在达尔文生活的19世纪,从事与达尔文类似工作的学者被统称为博物学家。随着英国在海上霸权的不断扩张,使得当时“日不落”帝国的博物学家们,可以畅通无阻地随着英国的船队进行环球科学考察。达尔文正是在进入剑桥大学后的第5个年头,在导师的推荐下以船长博物助理的身份开始了环球科考。这对他提出“自然选择”的理论,以及“生物在历史上演绎的过程论”起到了极佳的推动作用。

在环球旅行中,达尔文感受到了生命的力量、生命的智慧以及生命之间的斗争。在自然选择下,生命从未停止过进化,环境、气候、性选择等诸多不同的原因,促使生命顽强地在这颗蓝色星球上繁殖、变异、妥协、发展……最终使强者更强,适者生存。

阅读本书,我们仿佛窥探到生命演化的艰辛。那种“洞中方一日,人间已千年”的沧桑感扑面而来。在生命演化的进化树上,每一个分支都应该得到尊重。今天的人类,在自然选择的法则中走到了这颗星球上至高的位置,成为了自然选择中生存下来的强者。然而,强者是否就意味着漠视生命和践踏生态链呢?不是的,了解了生命进化的沧桑,就更应该珍视生命演变的不易,更应该珍视这颗星球上生物多样性的宝贵。“保护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这个物种在21世纪面临的最重要的生物学课题。

三、自然选择——不要温顺地走进那个良夜

“自然选择”的中文表达是这样一句人尽皆知的谚语“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句谚语从字面看来,似乎在昭示着弱者理应被淘汰的命运,只有强者才能实现生存。然而纵观本书“自然选择”“论地质记录”两章内容,我们深切感受到,生命从来没有因为自己的弱小就放弃生存。我们的祖先没有“温顺地走进那个良夜”,而是在自然选择中不断斗争、妥协、让步、变异、进化。尽管自然选择的过程极其缓慢,但它终究以不懈的微小的力量形成了今天庞大的生物学图谱。

今天,我们可以站在博物馆的橱窗前感慨:在古生代第一个爬上陆地的鱼,再也不是鱼了;也可以面对化石,尽情地猜想白垩纪时期地球上庞大的统治者——恐龙,是否以飞鸟的形式与我们共存;更可以使用基因科学的方式来研究人类的起源和迁徙路线……这一切,要感激4亿年前那条爬上陆地的鱼没有“温顺地走进那个良夜”,而是坚定地选择了“进化”。作为它的后代,今天的人类理应像达尔文一样,在科学研究的领域永不停歇。

科学研究永无止境。今天生物学的研究在达尔文“进化论”的基础上又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基因工程、微生物的研究都在不断地拓宽生物学领域。“自然选择”告诉人类不能停下研究的脚步,达尔文以“自然选择”之名,为人类在科学探索的旅程中传达了一个永恒的命令——“前进!”


第六期104班供稿

 

Copyright ©云南师范大学万名校长办公室
地址:云南师范大学呈贡校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