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成果

活态传承非遗文化 在幼儿教育中树文化自信——读《国史大纲》有感

发布时间:2022-07-01  点击:

“一国之国民,对其本国以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所谓对本国以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以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这是我读《国史大纲》这本书感触最深的一句话。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所积淀的伟大民族精神和优秀传统文化是整个民族生生不息、长盛不衰的文化基因,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应该对本国的民族文化保持一份温情与敬意。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从孩子抓起。这也引发我深思:作为一名幼儿园教师,我可以做些什么呢?在我的家乡——大理,这片肥沃的土地上,孕育出了许多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18 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57 个。我想, 引导孩子们向这些优秀的民族文化和民间艺术致敬,让家乡的非遗文化走进幼儿园,让每一位教师和孩子都成为传承人,不仅能让家乡的非遗文化得以活态传承,还能在孩子们的心中树立民族文化自信。

历史因铭记而永恒,文化因传承而鲜活。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现民族文化创造力,见证民族文化生命力,增强民族文化凝聚力,全面促进民族团结,社会和谐。幼儿园应以非遗文化为切入点,引导幼儿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搭建平台让幼儿在亲身操作中体验民间艺术,鼓励幼儿创造性地表现非遗技艺,为非遗文化的持续发展注入活力,活态传承非遗文化。要想让非遗文化在幼儿园得到活态传承, 其核心在“活”,可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

一、整合活态资源

充分整合运用社会、社区、家长等方面的资源是活态传承非遗文化的必要条件。一方面,幼儿园与大理州白剧团、大理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联合开发适宜幼儿发展的非遗课程和教材,构建系统的园本课程;另一方面,请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走进幼儿园的课堂,传授非遗技艺,让每一位教师都成为传承人,进而带动每一位孩子成为非遗传承人。

二、打造活态空间

传承需营造良好的氛围,打造专门的“非遗体验馆”,采用各种民间艺术作品创设馆内环境,用最真、最善、最美、最纯的艺术瑰宝,引导幼儿感受传统文化之美。

在体验馆中教师引导幼儿用自己独特的方式传承和创造美,沉浸式体验白族剪纸、面塑、甲马、刺绣、白族调、霸王鞭、八角鼓、白族三道茶等非遗技艺,系统学习各项传统工艺的历史源流、基本技法、造型色彩搭配等, 引导幼儿在实际操作中传承大理“活着的技艺”。

三、构建活态课程

每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浸透着匠人匠心的古老技艺,将非遗文化融入到幼儿园的已有课程中,研发适合幼儿发展的园本课程,不仅可以促进白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开发和利用,而且让每一个孩子在活动中积极参与,体验民族文化之精髓,增加孩子的文化认同感。

在教育活动中,教师要本着“教育生活化、活动课程化、课程游戏化” 的基本原则,将非遗文化贯穿于幼儿园教育的五大领域,着力打造班级特色。各班应根据教师的特长和幼儿的兴趣点选择适宜的非遗项目,打造班级特色区域,形成一班一文化、一班一特色、一班一品的班本课程。

四、开展活态活动

将非遗文化传承与幼儿园的大型活动、主题活动相结合,以活动为载体, 让传承更“活”。在活动中注重以幼儿为主体,让幼儿面对面去感知传统文化的魅力,体验非遗文化的特色。

非遗文化进校园活动的全面开展在我们老师和小朋友的心里种下了保护和传承非遗文化的种子,从而根植了文化自信。《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文件指出: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在幼儿园开展非遗文化的传承活动,旨在让幼儿近距离接触非遗文化,引导幼儿传承民族文化。

五、创新活态传承

根植千年文化,拥抱数字时代。教师运用微信、微家园、公众号、网络直播等形式让家长轻松快捷地了解幼儿园的非遗传承活动。组织亲子活动,转变家长的观念,将非遗传承辐射到每一个家庭,家园合力,共同守护本民族的非遗文化,真正做到:人民的非遗,人民共享。

今天我们生活在灿烂阳光下,当饮水思源,记住自己的根,守住自己的文化。我们对本土非遗文化要始终保持一份静水深流的情怀与坚守,将传承文化与“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相结合,在幼儿园教育中活态传承非遗文化,赓续传统、启智童心


 

Copyright ©云南师范大学万名校长办公室
地址:云南师范大学呈贡校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