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钱穆先生的《国史大纲》,我们明白一个人应该对本国历史存有一种温情与敬意,更为主要的是形成一种坚定的信念,那就是唤醒华夏民族文化的自信心。
是的,读历史,我们要明白,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一个月前,我从永平县杉阳镇初级中学来到云南师范大学参加云南省“万名校长培训计划”第四期的培训,永平县杉阳镇初级中学在2019年10月以前是永平县第二中学,是一所县属完全中学。2016年5月,我离开西双版纳勐腊县第一中学,考入云南省永平县第二中学,学校占地170多亩,始建于1974年,历经40多个春秋。第一次进入二中的时候,就感觉这个学校真大。在这个学校工作了26年的杨荣光老师告诉我,二中之大,不仅在占地面积,还有她的前世与今生也非常之广博。

听杨老师说,昔日的校园是那样简陋,那样寒碜,真让人难以想象!在建校二十多年的时间里,国家贫困,政府投入比较少,学校发展缓慢,几乎是停滞不前。教学楼有的是土木结构,有的是砖木结构。楼上的学生一走动,楼板就颤动不已,发出嘎吱声,有时还伴有尘埃落下。扫地洒水也会淋到楼下。黑板是木板制成的。照明没有电灯,上晚自习是烧汽灯,碰到汽灯出毛病,学生就只能点马灯(煤油灯)或蜡烛,教学条件极其简陋。原永平县第二中学高中学生教室、学生宿舍和大部分教师宿舍都是修建年代久远的土木结构房。二中这块地方,白蚂蚁非常猖獗,墙里的柱子早已被它蛀空了,只剩下一个外壳。为防止它倒塌,这里撑一根木杆,那里撑一根木杆,进出得小心,否则会碰着头。瓦片腐朽断裂,瓦楞上杂草丛生,有的地方檐口都脱落了,已成名副其实的危房。下雨天,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师生们搬到这边睡也漏雨,搬到那边睡也漏雨,到处是接雨水的面盆、水桶、饭碗等器具。真是“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杨老师告诉我,2009年的一天,赵兴文校长给大家介绍永平二中远景规划的情况。当时大家都觉得不可能,没想到2010年,学校开始兴建综合楼、餐厅、廉租房(4栋80套)、大门等大大小小11栋单体建筑,总投资一千多万。整个校园人声鼎沸、机器轰鸣,整个校园都沸腾起来了。随着时间的推移,一座座高楼接二连三地拔地而起,宏伟蓝图瞬间变成了现实。

不久,李泽群校长到来后,二中这所完全中学的命运也就改写了。由于永平县引入集团化办学,高平外国语学校和永平县第二中学高中部合二为一,集体迁往县城博南镇挂牌落户,自此二中就变成了杉阳镇初级中学,由于是本地人,所以我依旧是“杉中”的一份子。
过往的岁月里,“杉中”为我县培养了诸多人才。今天,王智校长秉承办有温度的教育,带领着我们重新塑造昔日二中之辉煌,控辍保学,我们坚决落实,不让一个适龄儿童辍学;送教上门,我们风雨无阻,托起孩子们的一片晴空;疫情防控,我们师生同心,众志成城。在余下的3个月的时间里,我将认真学习一些先进的理念,完善自己的思维体系,力争让自己成为有责任、有担当的教育者。未来“杉中”之发展,我不仅是见证者,更将会是参与者。
第四期62班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