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故事

以典为镜 可以察形

发布时间:2021-05-21  点击:


《旧唐书·魏徵传》中写道: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参加此次培训,我得以重返校园,重温经典。学习期间,我既是在阅读经典,与先贤进行思想对话;更是以典为镜,反思自己教学中的得与失。结合现实,我思考典籍中可供借鉴的地方,以期在未来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能更好地成长。

一、逆水行舟,与君共勉

反观自己的教学,比较成功之处便在于我努力去做到以学生为中心,想学生所想,思学生所思。



(一)以学生为中心,就是以学生的兴趣为起点

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感兴趣的事情,学生总会更乐于为之付出努力。在教学中,我常常思考:怎样才能吸引学生的眼球,让其用心走进课堂?为此,我在课余的时间多观察孩子,并与他们多交谈,在观察、交流中,慢慢地去了解孩子们共同的兴趣与各自的特长。然后在教学材料的选择与教学课件的制作中有意识地贴近学生的兴趣点,尤其是对于学生们比较害怕的语法知识,用他们感兴趣的事物作为“糖衣”将其包裹,引导孩子们去接近困难,更努力地解决困难。比如,我让孩子们以喜欢的榜样人物作为“老师”,向他们提出作业的要求;通过教唱孩子们喜欢的歌曲,让他们熟悉各种句式;组织课本剧的表演让孩子们去体悟阅读文本背后更深的内涵。

(二)以学生为中心,就是以学生的兴趣为终点

我们既要利用兴趣,引导学生走进知识的海洋,更要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让学生不仅热爱自己之热爱,更要热爱社会需要之热爱。杜威提出的教育目的是为了培育学生的性格和知识,而性格与知识的多方面性就决定了兴趣也应该具有多方面性。当遇到学生不感兴趣的内容时,我会鼓励他们学会坚持。通过游戏等方式,让他们获得学习的成就感,从而产生学习的兴趣,乃至持续的兴趣,这就让他们有了继续学习的动力。

二、不足自反,知困自强

反观自己的教学,让我感到困难的就是“在做中学”。虽然相对于身边的教师来说,我在教学中开展的活动还算得上是较多的,但是与杜威所提倡的“在做中学”相比,只能望洋兴叹。就我所处的教育环境而言,想要真正做到“在做中学”存在以下两个矛盾:

(一)大班教学与小班教学的矛盾。杜威所开办的实验学校中实行的是小班化教学,而我们所处的学校基本上都是大班教学。在小班教学中,活动的组织与开展相对简单;而在大班教学中,一个老师面对五十多个学生,在活动的组织阶段就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并且,在活动之时,小班教学中的学生可以得到教师更多的关注与充分地指导;而在大班教学中的学生由于人数众多,就算分组活动,教师也常常无暇顾及。

(二)评价标准与教学方式的矛盾。很多时候,虽然想要组织更多的活动,但是在当前以分数为主要量化评价标准的形势下,固定课程的压力常常令人难以喘息。一方面,想要通过组织各种各样的活动去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热爱;另一方面,在规定的教学时间内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已经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

针对以上在教育教学工作中遇到的两个矛盾,结合最近的阅读与学习,我将在未来的教育教学中,采用以下两个解决方案进行教学实践。

1.“学生教学生”。想要缓解大班教学带来的问题,我准备将全班分为多个小组,然后通过细心地观察,在班级中挑选有能力且有责任感的学生,将他们培养成各个小组的组长。通过活动前的培训、活动时的指导以及活动后的总结,不断提高他们对小组成员的管理能力、指导能力,以此来协助老师更好地组织活动。

2.“社团制”。通过举办班级“吉尼斯”比赛,选出班级中不同领域的佼佼者,指导他们开办自己的社团,其余同学根据自己的兴趣参与到社团活动之中,由组织者带领大家进行活动。期末时由教师发起社团展演活动,给予学生展示与互相学习的机会。

阅读经典,或许我们寻找的并不是特别具体的方法。毕竟处于不同的教育环境之中,方法一定要适应环境的变化,否则方法将会失效。因此我们更应做的是以典为镜、反观自己,明得失、思来路,以期未来,更待成长!


第五期81班供稿


Copyright ©云南师范大学万名校长办公室
地址:云南师范大学呈贡校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