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生幸事,一朝听君话凄凉;两泪轻盈,满心祈愿村民富。”2021年3月24日,我们有幸在昆明理工大学红土会堂聆听了中山大学旅游地理学院创院院长保继刚教授的精彩讲座《地理学·国家战略· 地区发展》。听着保教授深情讲述红河州元阳县“阿者科村旅游减贫”的故事,我不禁想起了林清玄说的一句话:“温柔半两,从容一生。于繁杂红尘中,历尽千帆归来,心仍少年。”
保教授是一个地道的云南人,当国家大力开展脱贫攻坚带领人民脱贫致富的时候,他选择回归故里,回到相对贫苦的云南来,本着为家乡人民谋幸福的初衷,开始了“阿者科村旅游减贫”的实践。阿者科村位于红河州元阳县,那里有富饶的梯田,美丽的自然景观,富有特色的蘑菇房。但是因交通落后等原因,当地人民的生活非常贫困。保教授满怀乡愁、深情款款地给我们叙述着“阿者科”的故事,他的话语里充满了对家乡人民的怜惜与关爱。
2018年2月,保教授带领着70人的专家团队完成了对阿者科村5682家农户的入户调查。通过深入研究分析,他找出了阿者科存在的问题:空心化、收入低。为了生活,老百姓们不愿意在家乡务农,选择到城里打工,留在阿者科村的多是耄耋老人,无法承担起阿者科的旅游减贫之梦。
当地村民在保教授一行人的带领和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成立了阿者科村自己的旅游公司。他们的目标是保护遗产、脱贫攻坚、旅游接待。在目标的引领下,整改村落、制定规则、对村民进行上岗培训等所有的事宜都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
也许有人会想,做乡村旅游就是把乡村自然资源商业化,破坏农村原有的淳朴之气息。然而,阿者科计划是有底线的,他们的蘑菇房不租不售,保持村民本真的生活状态;不引进社会资本,保持原生的自然环境凸显梯田文化的美;不放任村民无序经营,让乡土文化以最真实的姿态迎接外来的宾客;不破坏传统,把梯田文化和蘑菇房文化传承下去。
这不由使我想到我的家乡临沧,那里是“世界佤乡”,更是中国最后一个原始佤族部落生活的地方。我们也曾把佤族文化保存最为完整的翁丁村开发旅游,但那里的佤族文化过度商业化,所有的佤族民居已经没有真正的土著居民居住,放眼而望尽是繁盛尽是商。2021年2月14日,在不到半个小时的时间里,一场大火便将一个古朴的村落化为灰烬。有人说是因为旅客燃放烟花,也有人说是屋内的火塘起了火星……所有的说辞都是枉然,根源其实就是消防设施落后,旅游资源开发过胜。一炬烟火,燃尽了中国最后一个佤族部落古老而独特的文化,也燃尽了人们对民族情怀的向往和传统文化的敬仰,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乡村旅游的开发该何去何从这一问题的深思。
保教授的团队为全国的乡村旅游开发项目提供了一个教科书般的方向引领,阿者科的开发就是乡村旅游资源的一项具有前瞻性的旅游减贫计划。我陷入了深思,翁丁村固然要重建,但该如何重建?作为临沧人,我深爱着那片土地,期待着有关部门作出一个能够真正传承和发扬佤族文化的最优重建方案。
我不禁羡慕起阿者科村的村民罗美华,她说:“有家的地方有工作,有工作的地方就有家。”这是怎样的一种幸福!据保教授介绍,目前的阿者科计划已经初见成效了,基本生活设施得到建设,人居环境得到改善,当地的村民实现了分红,尽管每一次分得不多,但乡亲们已经很满足了。他们相信自己的家乡可以安放一颗漂泊的心,大部分青年选择了返乡保护梯田文化,传承梯田文明,做梯田里最美的农民。
阿者科,意为“滑竹林成片成林”的地方,那里有美丽的自然风光,有淳朴的民俗民风,有保教授的团队给予的旅游减贫的理念,我相信总有一天,那漫无边际的梯田里一定会尽显丰收的模样。
保教授从地理学的角度漫谈阿者科计划,使我心中住进了一个心系故土、衣锦还乡的“少年”的温柔与从容。
第五期87班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