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故事

唯美灯火阑珊处

发布时间:2021-05-21  点击:

我在基础教育阶段从事教学工作将近十年,回首这不短不长的历程,对教育的情愫时常让我想起王国维的人生三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时常刚解决了一些困惑却又新增迷惑,心中那教育的“灯火阑珊”之处在何方?我将如何寻到?

我时常在工作之余读书,希望于书中寻那教育的“灯火阑珊处”,但终究是“看山是山”。偶尔理论与教育现实结合提出些问题,苦苦得到的答案却连自己也无法满意,搁浅于“看山不是山”。何时能柳暗花明?何时能凌绝顶“看山就是山”?

所幸能在春风和煦、樱花盛开的三月来到云南师大,潜心重读教育理论,经验与现实碰撞交融;静心聆听教育思想,观念和认识共鸣。同时与优秀的灵魂一路前行,使自己变得更加优秀。

在紧张有序的读书、交流、书写心得体会的过程中,赫尔巴特向我们走来,在我们面前郑重说道:我想不到有任何无教学的教育,正如在相反,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教育的最高目的是实现内心自由、完善、仁慈、正义、公平的道德观念。教育的可能目的应该发展多方面的兴趣,实现各种能力和谐发展。”细细品味,教育当如此,慎思之,又不全然如此。但欣然的是,我们对教育的思考已经振翅起飞。

赫尔巴特教育思想引领我们前行之际,我们怎可停驻不前?如何前行?如何规划时间?如何管理?德鲁克教我们如何做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前行就是翻过一座山峰又出现另一座山峰,不断前行,收获的是沿途的风景和高度。倾听赫尔巴特的教诲后,我们走进杜威,走进“儿童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感受“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感悟杜威主张把教育的中心转移到儿童身上,不要压抑儿童活泼好动的天性,而应该尊重儿童的客观发展规律,使学生可以主动去学习,从做中学,去获得知识,不断激发儿童内在的创造力和思维能力。展望明日之学校,必是儿童的乐园,未来之儿童必是振兴我中华之少年。

捧起一本书,和教育大家一起行走片刻静静聆听他们的讲述我们的思想就可以见到曙光我们就能够真正感受到相互理解之后内心的平静和共鸣。

放下书本,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思想与实践共同前进必将到达心灵的“灯火阑珊处”。灯火阑珊处,唯美!


第五期90班供稿


Copyright ©云南师范大学万名校长办公室
地址:云南师范大学呈贡校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