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故事

携生之手 与生同行

发布时间:2021-05-21  点击:

近段时间以来,我学习了三本关于教育的书籍,里面包含了丰富的理论知识、实践经验,同时作者还收集了很多案例,帮助我们理解。这不禁让我想到了自己的一个教学小故事。

在讲故事之前,我先介绍一下我校学生的基本情况:一所乡镇完全中学,学生入校时的成绩大部分在230-360分之间,所以他们的学习基础不好。

故事发生在我刚接手的高中三年级理科班。班上有一名学生,在我接手这个班之后的第一次测验中,数学考试分数是30多分。虽然他的成绩不尽如人意,但在班上成绩已经属于比较好的学生了。他却极度缺乏自信,每次碰到之前没做出来的题就会想当然地认为“这种题我不会做”,从而把它自动过滤。然而,通过对他的仔细观察、分析,我发现他的基本数学素养很不错,基础知识掌握得较为扎实,头脑也较为灵活。于是,我多次与他进行沟通,积极引导和鼓励。我告诉他有的题不会做很正常,随着时间的推移,自己就会慢慢成长、进步,知识、技能也会一步一步提升,一定不要把现在的自己固化在过去。只要认真学习、积极思考,过去不会做的题和在解题过程中遇到的困惑,现在都有可能不再是问题,一定要积极尝试,绝不要轻言放弃。在我的开导之下,这名学生逐渐走出自卑的心理阴影,树立起学习自信。高考时,他的数学成绩考到100分,居理科班第二名,与第一名仅差一分,进步是非常明显的。

我以他为教学案例总结出以下四点经验:

1.信任学生

每个学生身上都存在优势,只要这种优势得到发挥,每个学生都能学好;如果方法得当,就没有跟不上的学生。

2.尊重学生

在课堂中教师应该以朋友和共同学习者的身份与学生相处,用真情实意尊重学生,营造一种融洽、和谐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陶冶情操。

3.赏识学生

学生常常把教师的赏识看成是对自己的肯定。当他们得到赏识时,就觉得自己有进步、能学好、有发展前途,从而增强学习的内部动力。

4.创设平台

每个学生都想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现给大家,成为大家眼中的焦点所以作为老师,一定要为他们创设平台,让他们在公开场合“亮相”,使他们感受成功的喜悦,从而促进学生对自我的肯定,增强自信心。

但是,通过学习了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杜威的《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以及《教育家陶行知研究》之后,再反思我当时的做法,只关注到了成绩对学生的培养和评价太过片面,关注的学生群体也太局限。

一个人的成长是全方位,包括身体、心理、知识、技能、性格、品德等。在一个只注重成绩的班级里,学生即便能上大学,也不一定能成长为一个健全的人。他们是否有健康的体魄?是否有健康的心理?是否有健全的人格?是否有积极向上的品德?想到这些我反而担心起他们来,因为我觉得自己并没有把这些知识教给他们,也没有培养他们生活的能力,不知他们是否能得心应手地应付着生活中的一切?

这个案例给了我新的启示:首先,我要明确自己要培养什么样的孩子,他们应该具备哪些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社会实践经验。然后,学习陶行知先生“每天发问”,问学生的收获,问自己是否给他们提供了平台、创造了机会去培养他们的“四基”。最后,把学生、老师、学校、社会、理论、实践等方面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适应社会生活的人。


第五期96班供稿


Copyright ©云南师范大学万名校长办公室
地址:云南师范大学呈贡校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