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荏苒,白驹过隙,在不知不觉中,我从事教育工作竟然已经超过20个年头了。学习一直是永恒的主题,随着时间和空间的变化,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经验的积累,每一次外出培训,我对教育教学都会有不同的体悟。尤其这次,我有幸搭上云南省“万名校长培训计划”第五期这趟列车,深感震撼。无论是导读专家的精彩导读,还是顶尖教授的独到见解,都让我有醍醐灌顶、豁然开朗的感觉。此次培训质量之高,超乎我的预期,我不禁深深地感受到所有人为本次培训所付出的艰辛努力。在仰望别人的同时,我也在不停地审视自己,明白了此次学习的使命和职责所在,更应认真学习以不辜负此次培训机会。
最近几个星期以来,我渐渐适应了这种高强度、快节奏的学习方式。通过研读《普通教育学》《学校与社会》《教育家陶行知研究》等书籍和聆听名家讲座,结合实际情况,在学校校本课程体系建构及实施路径等方面,我有了新的想法。
一、学校校本课程体系建构
过去我一直认为,办好一所学校,学校领导应首要考虑如何增强学校的内生动力。学校课程体系是驱动学校发展的核心机制,学校应结合实际,科学地构建基于学校办学理念和特色的校本课程。校本课程的公式应该是“规定+选择”,即“开足开齐国家课程+提供学生感兴趣的选修课程”,给予学生课程的更多选择性,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此外,校本课程的高质量实施,有赖于高质量的教师团队,有序推进教师队伍建设是保证课程高质量实施的最重要因素。
二、学校校本课程实施路径
国家课程标准的学校化实施,首先要基于当地学生认知特点和水平。可由年级组、教研组、德育处等部门集思广益,分析出学生的行为特点和认知水平,再由教研组牵头组织学科教师对国家课程进行重整,把握一个标准,即“教师用活教材,教活教材;学生学活教材,活用教材”。鼓励教师和学生不仅能用教材上的知识去解决实际生活问题,充分感受知识的现实价值,还能进行知识迁移,甚至用学科整合思维去解决生活问题。
校本课程的实施还是要依赖教师,因此,学校要形成鼓励机制,奖励合作优异且出成果的教师团队。在奖励性绩效工资或其它方面予以体现,学校可根据相关指标制定出“星级团队评选制度”“课题研究奖励机制”等制度,通过目标管理和任务驱动的方式,推进校本课程的高效实施。相信,这样的教与学一定会在学校焕发活力,学校生活一定会生机勃勃!
第五期99班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