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故事

躬耕牛之实行,谋民生之福祉

发布时间:2021-05-21  点击:

伴随脱贫攻坚的深度推进,一个个攻坚克难的脱贫故事逐渐被大众所知晓。新华社的大型纪录片《中国减贫密码》中选取的“旅游扶贫”案例,讲述的就是云南省元阳县阿者科村的脱贫故事。元阳梯田位于云南省元阳县德哀牢山南部,是哈尼族人历经1300多年雕刻的“大地雕塑”。那里风光优美、景色秀丽、四季怡人,但因地处偏远,交通不便,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相对滞后。在全国大力推进脱贫攻坚的环境下,如何实现哈尼族人民同步脱贫已是燃眉之急。

为了让元阳梯田上的哈尼族同胞与全国人民共同富裕,摸索出一条符合当地民风民情、山水景色的绿色发展道路,保继刚教授带领他的团队实地考察调研、走访哈尼群众,结合地理知识,以“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原则,探索出一条符合当地发展的绿色旅游、振兴乡村经济道路——阿者科计划。

“阿者科计划”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探索与发展相进行的减贫行动。它以“内源式村集体企业主导开发”为模式,调动中山大学与地方多部门参与,以“遗产保护、脱贫攻坚、旅游保护”为三大目标,以“传统民居不租不售、不引进社会资本、不放任村民无序经营、不破坏传统”四条底线为指导思想,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绿色循环发展,取得脱贫实效,打亮了云南绿色发展的名片,为国家脱贫攻坚和云南地方发展提供了成功案例,为学术知识如何指导实践规范化操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大自然是人类共同的家园,不仅无私地供给着物质,也给人以精神慰藉。生态产业的循环发展实际上是为绵延不断的乡愁找到了安放之所。自然美是人类的精神食粮,也是人类文明的依托,更是我们内心的向往。

保继刚教授的“阿者科计划”让我看到了知识是发展生产力、改变生产关系的巨大力量。“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党无精神不兴。”教授能种田实质上是一种新时代的“孺子牛”精神,是一种拼搏实干、永葆知识分子本色的精神。他把所学知识散播于广袤土地上,让知识的力量在阿者科的大地上绽放脱贫致富之花,结出甘甜丰硕之果。要把“孺子牛”精神融于血脉、植入心田,需要我们一代又一代的知识工作者“脚踩泥巴、头顶理想、心中有爱、手上有招”。需要我们有提前谋划的专业素养;有以星火燎原之势去动员群众、组织群众、依靠群众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最终实现伟大梦想的决心和能力;有谋民之福祉、急民之所需,先民之忧而忧,解民之难而乐的情怀和作风。

“历尽天华成此景,人间万事出艰辛。”当前我们正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两者同步交织、相互激进。在这个大背景之下,如何给人民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我们应该像保继刚教授团队一样,做为民服务的孺子牛,创新发展的拓荒牛,艰苦奋斗的老黄牛。练就过硬的本领,锻造坚强的意志,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


第五期100班供稿


Copyright ©云南师范大学万名校长办公室
地址:云南师范大学呈贡校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