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故事

父亲,我教育路上的一盏明灯

发布时间:2021-06-30  点击:

我的父亲是一名教师,一名在乡村坚守了一辈子的教师,他是我教育路上的一盏明灯。

记得上小学时候,父亲问我“长大了想干什么,想不想当老师?”我清楚地记得我的回答是不想,那时心里对教师这个职业有一些抵触,甚至还有一些轻视。

我的父亲有十兄妹,他们中的大部分都是从事教师这个职业的,所以我可以算是出生于“教师世家”了。他们基本都在边远山区从教,积年累月的坚守,奉献着他们的青春和热情。我从小耳濡目染,自然对教师这份职业不陌生。

当时教师的生活状况和教育环境并不理想,年轻人大多奔赴城里打拼,留守在家的基本上都是老人和妇女。辍学离家的学生越来越多,加之教学环境破败简陋,多年未得改善,一师一校、农舍学校、寺庙学校屡见不鲜。我年少时对教师职业的抵触,或许就源于此。

可是十年后,高中毕业选报志愿的时候,我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师范,大学毕业后如愿做了一名教师。而让我选择这条路的那个人,就是当年问我人生理想的人——我的父亲。

我的父亲终身奉献于山区教育。在我升入初中时,父亲接到调令,到当地一个一师一校点任教。当时我随父亲背着行李前去报到,到了村里,一直未见学校踪影。向旁人打听,才知道村口的古庙就是村小,庙校两用。进入庙里,一棵老古树遮天蔽日,正厅里只有几张桌椅、一块黑板,黑板下左右各一个香炉,几柱残香依稀烟雾缭绕,这就是所谓的“教室”。教室后方有两个条凳撑着一个大红色棺椁,没有任何遮盖物,看着瘆人极了。父亲静静地站立良久,一言不发,表情很凝重。呆站半晌后,父亲让我放下行李,和他一起收拾“教室”。

往后的日子,父亲变得很忙碌。一有空闲,便带着各种材料,不断往镇里、县里跑。但大多时候都垂头丧气地回家,沉默寡言,有时还借酒消愁。很久后的一天,父亲回家时竟然满脸笑容,一脸得意,甚至还吹起了口哨,嘴里不停地絮叨着:“成了,成了!”

原来,父亲几经周折,不断地往镇里、县里到处递材料、打报告,是在筹一笔钱,他打算在村里建个新学校,听到这个消息时全家人震惊了。父亲通过发动村民募捐和争取上级拨款,筹到了11万元的“巨款”。一年后,一所崭新的小学在村头建成了,有教室,有操场,还有升旗台,整个村子沸腾了。

一时间,父亲成了当地名人,报纸、电视媒体三天两头不间断地对父亲的事迹做反复报道,可父亲依然还是老样子,好像啥事都没有发生,仍旧一如既往起早贪黑地坚守着这所一师一校。

一晃八年过去,依然是一纸调令,父亲被调回了中心小学。在父亲离开的那天,我再次被深深地震撼。当地百姓得知父亲调走,拎着各种果蔬农产,一路沿途相送。几公里的路程,一路鞭炮不断,胜过嫁娶新娘,一直送到家里,惊动了很多街坊邻居……

父亲在我心里镌刻了一个伟岸的身影,他不善言语,却用实际行动让我重新认识了教师这个职业的意义。我们曾提议为父亲申报马云“寻找最美乡村教师计划”,但父亲拒绝了。

如今我也成了一名人民教师,从教十年,受父亲的影响,我丝毫未敢倦怠,积极工作,坚守初心。这次有幸参加云南省“万名校长培训计划”第五期培训,面对这些来自全省不同州市的教育工作者,听着他们的教育故事,让我再次想到了我的父亲,想到了我的家乡。让我深感欣慰的是,国家正在大力发展教育,义务教育的普及、严抓控辍保学、重视教育均衡、重视乡村教育发展。往昔的一师一校、农舍办学、寺庙办学已成历史。家乡的年轻人通过读书,走出大山的越来越多,家乡建设也越来越美丽。愿所有参加此次培训的学员学有所获,带着知识、带着思想、带着责任,回到家乡,引领身边的教育同行们,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云南基础教育的发展积极贡献力量。



第五期91班供稿

Copyright ©云南师范大学万名校长办公室
地址:云南师范大学呈贡校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