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故事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发布时间:2021-06-30  点击:

蓦然回首,我在云南师范大学参加云南省“万名校长培训计划”第五期的学习已两月有余。这两个多月以来,我的脑海中总是回想着入学时那经典的“五连问”:什么是好学生?什么是好教师?什么是好学校?什么是好教育?什么是好社会?“五连问”时时萦绕于心头,却百思不得其解。

前日,午后静坐,看着窗外冒雨急行的人流,我顿时心生疑问:他们从哪里来?又要到哪里去?如此匆匆又是为何?一连串的问题让我似有所悟:须知教育初心,方能解此五连问。于是,我问自己:儿时的理想是什么?是什么让我站上讲台?我站上讲台又是为了什么?站在讲台上的我能做些什么?又将怎么做?也是在这一长串的自我追问中,曾经的一幕幕情景在眼前逐渐变得清晰。

1989年,在祖国西南边陲的一个小山村里,一个弥留之际的老人紧抓着一个血气方刚的小伙子的手,叮嘱道:“孩子,我们村里太穷啦,要想断穷根唯有指望孩子们,读书可以改变娃娃们的命运,村里必须要有人来教大家识文断字,你回家吧!”小伙子声音哽咽、眼含泪水,一个劲地点头……这是打我记事起父亲常给我讲起的故事。

故事中的老人是我的爷爷,小伙子正是我的父亲。爷爷是当时村里唯一的“教书匠”,父亲是新一任的“娃娃头”。

儿时的我,对于父亲的这个故事始终无法理解。直至我高考结束,父亲再一次讲起这个故事时,我才明白等待我的会是什么。

2014年,我上大四。面临即将到来的“命运安排”,我说不清是害怕还是激动。我向学校社团申请到四川凉山去支教。从小养成的理智让我心里清楚:不轻易作决定,除非我自己真正确定。

到支教学校后,我每天几乎都做着相同的事——上午,给孩子们上课,下午要么带着几个较大的孩子打篮球,要么和几个较小的孩子去放牛,或者帮他们锄地。原本以为这枯燥的生活会让我厌倦教师生活,可到了临走的那一天,打包行李时,眼泪几乎要不争气地流出来,我强忍着告诉自己就要离开这“鬼地方”了,应该高兴才对。谁曾想刚一出门,就看到一群孩子手捧着自制的礼物站在我宿舍门口,其中一个孩子还提着一块猪肉……大家一声不语,瞬间我泪眼朦胧。

在返程的大巴上,我一遍遍地播放歌曲,歌词“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才知道那块黑板写下的是真理,擦去的是功利……”一遍一遍在我脑海中重复着。在那一瞬间,我笃定志向继续沿着爷爷和父亲的道路一直走下去。

2018年,从教的第四年,我见证了一个奇迹……

我带的毕业班召开最后一次家长会后,一个学生找到我,哽咽着问我:“老师,我想上大学,您可以帮帮我吗?”原来,从家长会后这个孩子的父亲就一直没有和他说过一句话,原因是他的成绩太差,更让父亲心灰意冷的是距离高考只有一个月,而模拟考他却只考了354分。

从那天起,这个孩子发疯似地学习,每天晚上下自习回家后遇到不会做的题目就开始给我打电话,我在电话里一遍遍地给他讲解考点,后来我还动员其他科目的老师一起陪他“电话复习”,就这样一直坚持到高考。苦心人,天不负!高考放榜时,他以563分的成绩考上了云南师范大学,领取通知书的那天,他抱着我哭了很久,我也感动地流下了泪水。

今年3月,我到师大参加培训,再一次遇见了他。他老远就向我直奔过来,一下子抱住我。分别时,他坚定地跟我说:“老师,等着我,我一定会成为像您一样的老师!”我的眼眶又朦胧了……

云南省“万名校长培训计划”着力培养一批有情怀、有能力、有担当的优秀校长,造就一批云南本土教育家,从而引领我省的教育事业兴起蓬勃发展之势。幸运如我,能有机会参加这场规模宏大的培训。邂逅的每一本书,聆听的每一场讲座,都在荡涤着我的教育情怀,使我的心潮翻起层层巨浪,无数个声音汇聚成歌,一次又一次地向我深情吟唱:“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对,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未来,我还将继承祖辈遗志,领悟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秉承陶行知先生“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执着,以《中国哲学史大纲》为鉴,与《反思教育》一路同行,成为真正的《麦田里的守望者》,守护孩子们的读书梦,扎根广阔的山村教育。


第五期95班供稿


Copyright ©云南师范大学万名校长办公室
地址:云南师范大学呈贡校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