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给我一个任务,叫我牵一只蜗牛去散步。我不能走太快,蜗牛已经尽力爬,为何每次总是那么一点点?我催它,我唬它,我责备它,蜗牛用抱歉的眼光看着我,仿佛说:‘人家已经尽力了嘛!’我拉它,我扯它,甚至想踢它,蜗牛受了伤,它流着汗,喘着气,往前爬……”张文亮先生的这首小诗《牵一只蜗牛去散步》总会让我想起楚雄市新村镇五街完小那两只“小蜗牛”,想起牵着他们散步的老师们。
王金存、李思言算得上是“小蜗牛”中较慢的两只了。李思言存在智力和语言障碍,8岁的孩子仅仅会说一些最简单的词汇,他把老师称作“阿师”,学校里的同学无论大小他都叫作“小哥哥”“小姐姐”;王金存的情况略好一些,能说一些词汇,但二年级的孩子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
唐老师是他们俩二至四年级的班主任兼语文老师。刚接手时,对于这两个孩子,她的内心是排斥的,甚至有点埋怨学校为何要将这样的班级分给她。接手后,她了解到李思言的父亲常年卧病在床,母亲有智力残疾;王金存的父亲残疾且常年酗酒,母亲离家出走,两户人家都是靠着政府的帮扶才勉强度日的。看着这样可怜的两个孩子,她的心里很不是滋味,真心实意地想要教给孩子们一些东西。
对于李思言,唐老师先从孩子语言能力和自理能力抓起。由于不会表达,他常常将大便解在裤子里。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她首先要教会孩子说“上厕所”几个字,对于常人而言简单的三个字,对于李思言同学却异常艰难,需要反复的训练。除了让孩子学会表达,当孩子弄脏裤子时,她一边帮孩子洗裤子,一边手把手地教孩子学习清洗自己的裤子。
对于情况略好的王金存,重点是让他能多识字,唐老师从教他写自己的名字开始。起初孩子是不愿意写的,唐老师便用棒棒糖来吸引他。只要他每天将自己名字的三个字各写一页,就奖励他一颗棒棒糖。经过一个星期的练习,写了将近一本小楷本,王金存同学学会了写自己的名字,接下来王金存同学的任务就变成了一周学背一首古诗……

面对这样的特殊孩子,仅有老师的关爱远远不够,还要教会他们如何与其他同学相处,让他们融入班集体和学校。大课间跳舞时没有同学愿意拉他们的手,唐老师便先让两个孩子学会洗手,并主动牵起他们的手,慢慢地,拉他们手的同学越来越多。“六一”节表演节目,唐老师让两个孩子和其他同学一同上台表演,虽然他们动作并不协调,节奏有些跟不上,但他们脸上的笑容却和其他孩子一样灿烂。每每有领导检查工作或外人到访,他俩喜欢和老师们在校门口迎接和欢送,虽然他们总是在人群中间跑来跑去“捣乱”,也说不出几句清楚的话语,但没有人会责怪他们。唐老师牵着两只“小蜗牛”散步成了日常习惯,如吃饭、就寝、陪伴等等,一切是那么自然妥帖。
2019年9月,由于教学成绩突出,唐老师调入了中心完小,她离开了那两只相处三年的“小蜗牛”。让人欣慰的是,虽然唐老师离开了,但五街完小的老师人人都成了唐老师,特别是班主任李有兴老师,他继续无微不至地关心照顾着两只“小蜗牛”生活和学习的点滴,两只“小蜗牛”也慢慢长大,依旧无忧无虑、无拘无束地漫步。再过20多天,两个孩子就小学毕业了,愿他们未来会更好,相信初中的老师们也一定会牵着他们继续散步,慢慢成长。
教育是一场爱的修行,是师生之间的相互成就。特殊的学生需要特殊的教育和特别的关爱。我们要尊重他们,满足他们的情感需要,因材施教,让他们学有所得,挖掘潜质,增强他们的自信,要循循善诱,持之以恒。牵着蜗牛去散步,虽然很漫长,但我们一定会闻到花香,听到虫鸣鸟叫,看到满天亮丽的星辰。
第五期84班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