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故事

放下架子 更易感化学生

发布时间:2021-12-20  点击:

法国教育家卢梭在《爱弥儿》中提到“童年是理智的睡眠期”。读到这句话,我心中不免有些愧疚。从教近二十年,自己也懂得这个道理,但是教育学生的时候,特别是遇到一些令人生气的事情时,总会“忘记”自己面对的是一个个尚处在童年时期的孩子,“忘记”他们无法像成人一样懂得理智地控制自己的言行。其实,孩子们犯错误时,往往听不进老师摆着架子、颐指气使的说教,他们需要的是俯下身子耐心的“唤醒”。

一天放学,学校里两个男生因为一点琐事大打出手,扭作一团,把教室弄得一片狼藉。一见这形势,同学们都慌了神,一位学生赶紧跑到办公室向我报告。

我急匆匆赶赴现场,迅速拉开两人,所幸两位同学都没有受伤。仔细询问事情缘由后,我火冒三丈,对他俩劈头盖脸就是一通批评。他俩虽不敢出声,却依然面带愠怒,一副互不服气的样子。

那天,我是带病工作,身体本就不适,遇到这样的事心里相当不舒服。我虽然也调整了自己的情绪,但是还是有一些怒火,给他们做思想工作时,有些话还是说得比较重,经过半天的教育,他们认识到了各自的错误,虽然互相道了歉,但是我感觉这次的教育没有达到我想要的效果。

第二天,倍感身体不适的我,赶紧到镇卫生院治疗,来到病房正准备输液。一个带着一些怯生生而又略微熟悉的声音引起了我的注意。循声望去,原来是昨天打架的那个小男孩,他正躺在角落的病床上输液,满脸通红,他看到我后,小声地叫了我一声“老师”。

“你怎么啦?”我略感惊讶,担心是不是昨天的事导致他受伤。

“我感冒发烧了。”小男孩略带紧张地看着我。

“谁带你来看病的?”我心中的石头刚落下,又关切地问道。

“我妈妈。”小男孩脸上掠过一丝不安。

“冬天到了,要注意身体,多穿点衣服,一不小心我们都成病友啦!不过没事,打了针很快就会好的。”我上前摸了摸他的头,安慰他说。

“好的。”小男孩有点不好意思地笑了。

就在这时,他母亲回来了。我本来想和她妈妈说昨天他打架的事,但转念想了想,并没有说。小男孩见我没说他打架的事,紧张的神色开始慢慢平缓了下来,然后带着一种自豪的神情向他母亲介绍我,仿佛我是他认识多年的一位老朋友。我受到这种气氛的感染,也像老朋友一样和他交流起来,借着打针的这段时间,我了解了他家里的情况,我把他在学校表现比较好的事情讲给他母亲听,在他母亲面前表扬了他。针打完,我和他们就告别回家了。

第二天早晨,刚好轮到我执勤。走到校门口,我就听到清脆的童声:“老师您好,我来上学了。”我定睛一看,原来是昨天打针的那位小男孩。

“你好啊,要多注意身体。”

“好的,老师您也一样,谢谢您那天在妈妈面前表扬了我,我以后一定做一个好孩子,再见。”小男孩眼中闪着光,愉快地连走带跑奔向教室里。

那一刻,我突然感觉到,当我放下“说教”的面孔,简简单单地如同孩子般与学生们平等“交往”时,他们反而对我如此信任、尊重与信服。

“我们总是在孩子身上找大人,却从不想想他在变成大人之前只是个孩子。”是的,教育本来就是一门人与人相处的艺术,在我们面对孩子的时候,把自己当做他们的朋友,“唤醒”的效果会更好。

卢梭说:“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我们与孩子交往,要用孩子的眼光来看待孩子、尊重孩子。毕竟,孩子的成长是一个静心等待花开的美好过程,我们需要给予他们无限的爱和尊重,孩子才能飞得更高、更远。


第六期109班供稿

Copyright ©云南师范大学万名校长办公室
地址:云南师范大学呈贡校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