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孩子都是一粒“种子”,有些孩子,只要你给点“雨水”,她就向上生长,小芳就是这样的孩子。
刚入学的时候,其他孩子都争着围着老师转,七嘴八舌地向老师展示着他们在幼儿园学到的技能。而小芳不会,她就坐在座位上,见面不会问好,放学不会说再见,和其他孩子相比,显得格格不入。
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是老师的本职。小芳家离学校较远,母亲残疾,父亲是忠厚老实的文盲,她是全班唯一一个没有接受过学前教育的孩子。人生没有排练,没有预演,让一个六岁的女孩登上小学的舞台,她内心肯定是恐惧的。
入学后,小芳显得很孤僻,我鼓励其他孩子陪她玩,但是她不太融得进去,依然待在自己的角落里。在开始学写字的时候,我发现她有些抵触情绪,刚开始,我单纯以为她只是因为刚入学校的陌生感表现出的抗拒。在我的要求下,她不得不拿出笔和本子,在她握笔的瞬间,我的内心像被触电了一样,因为我惊讶地发现她右手的拇指上还分叉长出另一个指头,看起来很奇怪,也就是说,她右手有六根指头。我一下子明白她不想伸出手来写字的原因,更明白她应是我要重点呵护的对象。我平复心情,握住她的右手说:“你的手太好看了,多了一个漂亮的指头。”之后的日子里,我经常去摸摸她那个多出的指头,她很开心,其他小朋友去摸,她也不排斥,慢慢地,她的朋友越来越多了。有一天,她在我身边蹭来蹭去,我问她怎么啦,她说我好几天都没有摸她的指头了,我把她搂过来,我知道她已经特别依赖我了。
小芳在性格上有所改变,但是学习上,毕竟比其他孩子起步晚,学得非常吃力。比如学拼音,声母和单韵母相拼时她会拼读,可声母和复韵母相拼时总是绕不清楚。在四线三格里写拼音,所有的声母和韵母都被她安排在中格。我知道这急不得,得慢慢来。有空我就会教教她,只要发现一点进步,我就肯定她、表扬她。慢慢地,她终于跟上了全班的节奏。
阅读塑造思维,童年的阅读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一生的思维方式。我精心设计小芳的阅读之路,因为她的家庭无法为她提供课外读物,所以,对她来说课外阅读是一个陌生的领域。在学校,其他孩子自由阅读时,我几乎都在陪小芳,陪她读绘本,引导她看文字故事、图画故事、图文结合的故事、色彩特殊含义等,让她先在绘本中找到阅读的乐趣。
在初读文字书时,我为她导演了一场戏。我私下先把《没头脑和不高兴》这本书给她带回家去读,这是一本特别有趣的书,得知她读完了,我就针对全班提了一些关于这本书的话题,其他孩子都回答不上来,只有她能回答。这样,小芳就成了其他孩子崇拜的对象。其实我这样设计有两个目的:一是要激发全班的阅读兴趣,二是要树立小芳的自信心。不出我所料,经过这次交流后,小芳更喜欢阅读了,只要我推荐给她的书,她都读。我还为她开了“绿灯”,班级图书角的书,她都可以借回家去看,每次放假时,她都要借一大摞带回去。班上其他孩子在小芳的带动下,也纷纷爱上了阅读。我推荐小芳为班级图书管理员,负责书柜的整理、图书的修补,她工作特别仔细,让我很省心。
有一次轮到我们班孩子在国旗下演讲,我在班上问谁想上台去演讲,有的孩子把头往低处缩,生怕被老师点名,有的孩子想举手又不敢举,表现出犹豫不决的样子。只有小芳把手举得高高的,还说她已经写好演讲稿了。机会只给有准备的人,小芳在国旗下演讲的时候,虽然略显紧张,但是整个演讲过程非常成功,赢得了全场师生的热烈掌声。
一个自信的孩子、爱读书的孩子,成绩自然不会差。到了五六年级,小芳的成绩已经在班上拔尖了。六年时间,既漫长又短暂。毕业那天,我又摸摸她的那个指头,然后给她一张卡片,我在正面写着“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我在背面写着“以后的路自己走,希望你在快乐和忧愁之间,永远填的都是大于符号。”看着她离开,我仿佛看见一只小鸟向天空飞去。
接下来我还会遇到更多的“小芳”,但我永远会记住那句话——“当你不能关注更多孩子的时候,你就多关注那些最需要关注的孩子。”因为他们是更需要“养料”的种子。
第六期112班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