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故事

我的送教故事

发布时间:2022-05-05  点击:

 时隔八年,重返大学校园, 角色再次转换为学生。两周的学习时间,我们聆听了几场专家讲座,研读了《普通教育学》和《大教学论》,在这个过程中受益匪浅。但我深知仅掌握这些理论知识、教学方法、教育思想是无法支撑自己教育生涯的发展的。最重要的还是如何恰当地把这些理论贯穿于我们的教育教学实践中,让孩子们为我们竖起大拇指,也让我们为更多的孩子竖起大拇指!

2018 年的秋季学期,我初次去送教上门,对象是大山深处的一个 13 岁的智力发育障碍女孩。初见女孩,她穿着一身脏兮兮的衣服,乱糟糟的头发下却长着一张清秀的脸庞;她害羞地低着头, 顺着她的目光,我看见了她攒动着脚上那双漏脚趾的拖鞋。紧张、怕生是她给我的第一印象。我们刚走进她家,女孩就躲到了屋子里不敢出来,她的妈妈把她拉出来坐在凳子上。妈妈用手紧紧拉着孩子的胳膊,可能是怕孩子乱跑,又可能是怕孩子乱说话……妈妈和女孩都处于不自然的状态。我问孩子:“婷婷,你今年几岁了?”女孩眼神闪烁,慢吞吞伸出手告诉我“三岁”。那一瞬间,我的心里对这个孩子的情况产生了各种猜测。随后了解了孩子的基本情况,事实就是: 孩子经常一个人在家,父母每天为她准备好一日三餐后就去地里劳作。电视是女孩唯一会用的电器,会做的家务只有扫地;一个汉字都不认识,更不用说写名字了;虽然能从“1”数到“10”,但是不会书写;语言表达也不完整;其它的一切事务都需要由父母代劳。

  通过初步的了解与接触,我尝试着开始对她进行送教服务。如教孩子认识一些简单的字,手把手教她写自己的名字,教她认识和书写阿拉伯数字……但通过两节课的尝试以后,我发现即使要教会她这些最基本、最简单的知识,在短期内也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我产生了放弃的念头。

回家的路上,与女孩相处的画面一直在脑海中浮现。回到学校,看着正在校园里快乐学习和玩耍的孩子,我的心里不禁又想到了那个小女孩。我想每个孩子都应该接受同等的教育,哪怕她是个身体残缺的孩子。我下定决心,我决不能因此而放弃她,我一定要教会这个孩子一些东西。怀揣着这种想法,利用课余时间学习准备一个月后,我再次踏上了送教之路。这一次,我和她相处了几个小时,有聊天、有玩耍、有学习、有无奈也有欢喜。最后女孩终于能在几个名字里认出自己的名字,也能勉强从“1”写到“5”。结果虽不尽人意,但仍值得欣慰。送教回校的途中,我结合两次送教经验和思考,决定改变送教内容,不再教对她来说难度太大的东西,而是教一些基本的生活技能。这个决定更加坚定了我的决心,我开始思考、查资料,为下次送教做准备。可在具体操作的过程中还是出现了很多问题,比如:孩子注意力不能集中,在讲解的过程中注意力不在一个点上;出现身体重心不稳,经常摔倒等情况。面对这些问题,只能不断地调整方法,不断地吸引她的注意力, 激励她不断尝试,当她取得进步时及时给予鼓励,为她点赞、打气……

经过一个学期的送教,我做到了! 是的,我做到了!她学会了使用电饭煲、电磁炉、洗衣机等家用电器,能简单地煮菜,还学会了收拾自己,知道了讲卫生, 还会拉着她的衣服向我炫耀这是她自己洗的,也会展示自己种的花。看到我们来, 也会大方地从冰箱里拿出水果给我们吃。是的!这一切都是美好的!在学期末的最后一次送教中,我们给她梳理出她学会做的事情时,她很激动,很激动!在我向她竖起大拇指的同时,她开心地拉拉我的手,也给我竖起了大拇指。那一刻我百感交集,从头到脚都充盈着满满的幸福感!这就是作为老师最大的成就感——被学生认可!

在日常教学中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我们不能放弃任何一个孩子,不能放过任何一个可能使学生变好的可能性。他可能学的比一般的孩子慢一点,甚至还要再慢一点,但我们可以帮助他们把自己变好一点,再好一点!我们应该当一个有情怀的教师,做有温度的教育,相信当我们为所有的孩子竖起大拇指的同时,也能收获他们对我们竖起的大拇指。


Copyright ©云南师范大学万名校长办公室
地址:云南师范大学呈贡校区